第10版:时事纵横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释放高质量发展的政策红利

——解读国新办发布会上传递的各领域五年重点工作信号


在河北省雄安数字交通实验室,技术人员对无人驾驶汽车进行远程操控。
新华社记者 金皓原摄
浙江省义乌市组织中小学生开展“追寻‘真理的味道’”红色研学活动。
新华社记者 徐 昱摄
贵州省江口县以当地特色文化为支撑,推动全域旅游建设,助推乡村振兴。
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摄
在吉林省吉林市孤店子镇现代农业信息化监视指控中心,工作人员通过监控系统查看稻田情况。新华社记者 许 畅摄

到“十四五”期末,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占电力总装机比例将超过50%;进一步完善现代税收制度,健全地方税、直接税体系,优化税制结构;商务部等19个部门提出进一步推进海南自由贸易港贸易自由化便利化的若干措施,增强对外贸易活力……这段时间,国新办发布会上不断传出振奋人心的政策利好信息。

作为向世界说明中国的重要平台,国新办发布会是观察了解中国动态的一个窗口。“十四五”规划纲要发布以来,国新办举行系列新闻发布会,邀请各部门相关负责人介绍未来五年的重点工作。透过一组组数据、一条条信息,可以看到“十四五”规划落地落实的路径趋势,感受高质量发展的强劲脉动。

交通强国

科技创新赋能智慧交通发展

【时事镜头】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生成的气象图,可以精准识别同一机场不同跑道的细微气流差别,为飞机起降提供更精准的决策依据;行驶在高速路上,自动驾驶汽车“大脑”可快速识别加塞、变道车辆,比人脑快0至2秒……第八届中国(上海)国际技术进出口交易会定于4月15日至17日举行,应用人工智能技术的智慧交通系统是会上的亮点产品。作为“十四五”期间上海市三大先导产业之一,人工智能技术与交通领域融合日益紧密,为交通强国建设提供强劲新动能。

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产业,也是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撑。“十三五”期间,交通运输部围绕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路运一体化等,开展了“新一代国家交通控制网和智慧公路试点”“智慧港口示范”等,取得良好成效。

国新办发布会上,交通运输部副部长王志清表示,未来30年,我国将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到2035年基本建成“人民满意、保障有力、世界前列”的交通强国,到2050年全面建成交通强国,实现“人享其行、物优其流”。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开局起步的重要阶段。交通运输部总规划师兼综合规划司司长汪洋介绍,“十四五”期间将以数字化、网联化、智能化为主线,以提效能、扩功能、增动能为导向,坚持科技创新赋能交通运输发展。

作为智慧城市的重要内容,智慧交通建设方案逐步融入越来越多的城市规划之中。这些都离不开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落地,以及传统基础设施的数字化升级改造。2020年8月,交通运输部印发《关于推动交通运输领域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强调,近期加快成熟技术在交通基础设施重点领域的深化应用,远期跟踪新技术发展,适度超前布局。汪洋介绍,下一步将推进5G、数据中心、人工智能等与交通系统有机融合,促进智慧交通高效有序发展。

教育强国

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时事镜头】建设12所义务教育网点校、打造100所“温馨村小”、建立高考改革大数据平台……3月17日,吉林省长春市教育工作暨教育党建工作会议部署教育工作。其中包括,启动城市大学区支援乡镇学校行动,推动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开展职业教育样板城市建设,鼓励职业院校与重点企业合作共建高水平实训基地;启动新一批智慧校园建设项目等。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教育是国之大计,也是党之大计。

2020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0.8年。到“十四五”期末,力争将这一数字提高到11.3年。“这一目标意味着到2025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水平将达到高中二年级以上的教育程度,对于建设现代化国家、建设教育强国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司长刘昌亚说,这就要求我国继续提高教育普及水平,不断提高教育质量,特别是补齐农村义务教育短板。

教师是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有高质量的教师才有高质量的教育。提高乡村教师队伍的教学能力和水平,是乡村教育振兴的关键。刘昌亚表示,“十四五”期间,国培计划、特岗计划、公费师范生、乡村教师生活补助等一系列优惠政策都将保持稳定延续。此外,教育部计划启动实施“国家级优秀农村教师定向培养计划”,使乡村教师培养更具针对性,不断提高乡村教师素质,提高义务教育质量。

3月下旬,教育部发布《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年)》。“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的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陈子季说,职业教育专业建设是全面提升职业教育质量的关键。“十四五”时期,职业教育将对接现代产业体系,深度对接新经济、新业态、新技术、新职业,促进职业教育专业升级和数字化改造,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更大规模高素质技术人才。

乡村振兴

让脱贫人口步入中等收入行列

【时事镜头】在宁夏中卫市沙坡头区迎水桥镇南长滩村,一年一度的梨花节吸引游人纷至沓来。依托独特的田园美景和不断完善的基础设施,自2004年开始,南长滩村举办梨花节、采摘节,为村庄汇聚人气,为村民增加收入。2020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1.3万元。

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后,“三农”工作的重心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日前,习主席对深化东西部协作和定点帮扶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适应形势任务变化,聚焦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深化东西部协作和定点帮扶工作。

“广大脱贫群众虽然基本生活有了保障,但是部分群众收入水平仍然不高。”国新办发布会上,国家乡村振兴局副局长夏更生说,“让近1亿脱贫人口逐步进入中等收入群体,利民利国利世界,将在刺激消费、发展产业等方面释放出巨大潜力。”夏更生表示,下一步将采取发展产业、稳定就业、创新创业3方面举措,带动更多脱贫人口增收致富。

近年来,乡村旅游、农村电商、康养体验、农事体验等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涌现,未来将进一步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推动扶贫产业优化升级。“经过这几年脱贫攻坚,广大农村地里长的、家里养的都进入了盛产期。”夏更生说,将进一步加大消费帮扶力度,使村民的收成变成收入。

就业是实现增收的重要渠道。据介绍,国家乡村振兴局确定了今年全年脱贫人口就业规模不少于3000万的目标,通过外出务工和就近就地就业“双轮驱动”,打通外出务工大循环,畅通就近就地就业微循环。

今年1月,农业农村部公布第四批全国农村创业创新优秀带头人典型案例。“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背景下,返乡入乡创业就业面临着巨大机会。”农业农村部副部长刘焕鑫说,目前,我国32%的农产品没有加工、33%的乡镇没有商品市场,返乡入乡人员可以围绕生产、加工、流通、销售、服务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创业就业。

安全保障

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越走越宽

【时事镜头】无人驾驶智能插秧机、智能化叶龄诊断、浸种催芽、控制灌溉……在黑龙江、山东、湖南、安徽等部分粮食主产区,“智慧春耕”的推广使手机成为新“农具”。农田里的作物长势、土壤状况、病虫草害、施肥方案、温度湿度等在屏幕上一目了然。

4月2日,国新办举行发布会,介绍“十四五”时期粮食和物资储备发展有关情况。目前我国粮食库存储备数量充足,稻谷、小麦两大口粮库存量能够满足一年以上需求。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副局长梁彦强调,从中长期看,我国粮食供求仍将处于一种紧平衡态势,国家粮食安全这根弦一刻也不能放松。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十四五”规划纲要设立了安全保障类指标,其中首次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约束性指标列入五年规划。“十四五”时期,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指标定为年产量6.5亿吨。

依靠法治保障,粮食安全才有坚强后盾。“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加强重点领域立法。制定粮食安全保障法,是一项立足当前、事关全局、影响长远的重大制度安排。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规划建设司司长钱毅介绍,作为国家安全法的配套法律,粮食安全保障法已经列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五年立法规划一类项目和2021年度重点立法工作。当前,已经完成政策研究、立法调研、起草论证、意见协调等起草阶段的相关工作。

此外,新修订的《粮食流通管理条例》于今年4月15日起施行,“粮食安全实行党政同责”首次以法律规定的形式予以明确。《粮食储备安全管理条例》重点从法律制度上确保粮食储备的数量真实、质量良好、储存安全,征求意见稿已在网上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本报记者 王 钰、通讯员 徐汇博整理)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