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军营观察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老兵重回“高山红哨”


■本报特约记者 杨 韬 通讯员 邓 鑫

第一视角
独家原创
34号军事室

那一串串深深浅浅的脚印

从中队营区前往南山顶的“高山红哨”,直线距离不过30公里。但在李可眼中,前往哨所的这段路,每走一次都会收获不同的风景。

几年前,武警湖南总队结合“传承红色基因、担当强军重任”主题教育,体系推进“红色基因代代传”工程体系建设,计划在全省普查筛选后挂牌一批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形成覆盖全省的“红色矩阵”教育链条。

于是,刚刚担任武警城步中队中队长的李可,与曾经名扬全国的“高山红哨”有了第一次近距离接触——

从县城乘坐长途大巴去往南山,一路是九曲十八弯的盘山公路。山间,云雾缭绕,触手可及。“这里可真美!”李可沉醉其中。

行至半山腰,车停了下来。眼看游客们纷纷下车“打卡”云海日出的奇观,李可也准备起身。谁知,同行的“高山红哨”旧址义务讲解员周涯笑着告诉他:“你要找的哨所还在上面咧!”

又走了10来分钟,大巴一个急转,停在了山顶较为平坦的一片居民区。周涯指着不远处的山顶对李可说:“就在那!”

看似不远,实则不近——这一段徒步上山路,要先穿过一户农家猪圈,再经过一垄菜地,随后要沿着一截长长的麻石台阶才能登顶。李可爬完大大小小1700多个台阶后,终于见到那座孤零零矗立在山顶的石头哨所。

来哨所参观的游客并不多。初夏的山风呼啸而过,带来的寒意竟让李可一阵哆嗦。走进哨所,略显简陋的陈列室里,一条红色标语格外醒目:身在南山顶,红心向北京,艰苦奋斗干革命,永做毛主席的红哨兵。

当年,哨兵们就在这“风吹石头跑”的山顶驻守了16年。他们进驻后,大南山地区就再也没有空投过一个敌特分子。

哨所虽然破败,但承载的历史依旧厚重。第一次相逢,李可感觉这个石头哨所就像一块磁铁,把自己牢牢吸住了。

“对我们青年官兵来说,这个哨所不正是最直接的革命传统教育场所吗?”下山后,李可和中队官兵达成一致,积极向上级部门建议将“高山红哨”纳入总队的革命传统教育基地。

为了完善“高山红哨”的相关资料,李可带着中队官兵利用业余时间遍访周边村寨、相关管理单位,走访了大大小小10余家档案馆、博物馆。在这期间,他与更多关注这座石头哨所的人相遇——

“我们是听着哨所的故事长大的!当年哨所的美誉家喻户晓,撤哨以后,哨所旧址仍是我们的精神寄托。”南山管理局文物修复处主任钟永华告诉李可。

早在2007年,时任南山牧场场长的杨支府就意识到,“高山红哨”蕴藏着巨大的国防教育价值。多番努力后,他们从原广州军区求得退役62式轻型坦克一辆,54式榴弹炮一门和歼-6飞机一架。

在此基础上,南山管理局又陆续投资20余万元,建成兵器展览广场、陈列室,并还原了哨所的休息室、厨房、学习室等设施。

“遗憾的是,尽管做了一些努力,但‘高山红哨’一直没有真正意义上利用起来。”在南山管理局协调下,李可与湖南省相关文物保护部门取得了联系。

“‘高山红哨’是一段历史的见证。”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吴顺东说,“高山红哨”是中国国防史、中国现代军事史等研究领域不可多得的珍贵文物。

然而,考察中他们发现,“高山红哨”旧址设施非常陈旧,内外结构有缺憾,通往哨所的山路也过于崎岖狭窄。

“调研显示,韶山毛泽东外婆家、独臂将军彭绍辉故居等遗址,因为缺少保护而消失了。”为了避免重蹈覆辙,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课题组申请修缮哨所,并修建一条直达哨所旧址的水泥路。

上山、下山, “高山红哨”的守望者们在这1700多步上哨路留下一串串深深浅浅的脚印。努力很快收到回报。2016年底,“高山红哨”旧址顺利挂牌,成为武警湖南总队86个革命传统教育基地之一。

“把红色地标纳入革命传统教育基地,是推进‘红色基因代代传’工程的第一步。” 更让李可欣慰的是,总队明确提出要让“高山红哨”这些红色地标重新绽放光彩,吸引更多的人来了解红色历史,学习发扬红色精神。

做梦也想回去的地方

1978年,哨所完成军事使命被裁撤。部队官兵撤离后,民兵张子胜便义务守哨。早年间,他每周去哨所打扫卫生,更换、修补损坏的门窗、桌椅等。年纪大了以后,“接力棒”便传到他儿子手里,如今已是第43个年头。

“好久没见到山上的‘红哨兵’了,他们现在怎么样啦?”2018年,已是90岁高龄的张子胜问前来探访的李可。

李可首先想到的,就是曾在哨所担任指导员、被毛主席接见的“高山红哨兵”——周宜珍。

曾在哨所服役的官兵早已散布天南海北,李可走访驻地群众,也没有收获。功夫不负有心人,李可从互联网上搜索到一篇文章《我的岳父周宜珍》。几经波折,他与周宜珍的女婿阳奇峰“连上了线”。令人惋惜的是,周老已于2015年过世。

在阳奇峰的回忆里,周宜珍很少和家人提及自己曾经的辉煌。李可上门拜访时,阳奇峰给他展示了岳父视为珍宝的一个木箱。打开木箱,整整齐齐码放着周宜珍的工作日记、书籍、奖励证书及穿过的军装。

翻开其中一本证书,李可发现,落款竟然是“中国人民公安部队”。

“中国人民公安部队不就是武警部队前身吗?”李可兴奋起来。他立即向上级汇报了这一重大发现。这一线索让他们大胆推断:“高山红哨”的隶属单位就是城步中队的前身。

带着这一猜想,李可搜寻的重点和范围区域再次扩大。

“1966年12月,城步民警中队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城步苗族自治县中队’,共三个班,归口县人武部编制。”“城步县中队于1983年编入武警部队。”2018年底,李可从邵阳市军分区找到了证明“高山红哨”隶属关系的记载和文件。

“那也意味着,我们城步中队官兵就是‘红哨’传人!”带着这一份传承的使命感,李可更加迫切地希望找到当年那些“红哨兵”们。

不久,武警湖南总队政治工作部主任何勇进带领工作组,来到武警邵阳支队蹲点调研。了解到城步中队官兵找寻红哨历史的前前后后,他当即建议支队动员力量把红哨老兵请回部队,开展“红哨老兵重返哨位”主题活动。

李可寻找老兵的步伐也因此越迈越远。在当地人武部大力支持下,2019年9月,官兵们找到家住邵阳的老队长宋先来,拿到一份“红哨兵”联系名单——曾桂明,广东河源人,战士;钟良锋,湖南张家界人,班长……

“寻亲”之路并非一帆风顺。老兵们有的更换了手机号码,有的更换了住址,有的已经过世。有时老兵家属甚至对前来寻访的官兵产生误解。

3个多月里,官兵们辗转4省13市,终于找到了21名健在的老兵。

当李可找上门时,83岁的红哨老兵谭忠苟紧紧握着他的手,泣不成声。得知部队要请他们重回哨所,谭老连连对李可表达感谢:“那是我做梦也想回去的地方!”

疫情形势稳定后,2020年5月,武警湖南总队政治工作部宣传处处长李斌向地方相关部门,提出了军地联动网宣的想法。比预想还要顺利的是,一个月内,湖南省委网信办多次协调召开记者见面会、媒体招待会,邀请10余家省内外媒体到场,为活动出谋划策,对采访形式、活动流程等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

“随着一个个节点被打通,我感觉不单单是我们部队在推动传承,军地所有人都对‘高山红哨’背后蕴含的红色精神有一种自觉的景仰。”李斌感叹道。

真正的铜墙铁壁是群众

2020年6月18日,在媒体的聚光灯下,14名散落各地的“高山红哨兵”,在武警城步中队官兵陪同下,再次回到南山哨所!

城步中队广东籍上等兵钟惠增非常清楚,从广东河源至湖南城步有900多公里的路程,高速路上多次转换,需要10个小时以上的行车时间。

同是广东河源籍的老兵曾桂明,今年已经73岁高龄。他翻山越岭回到阔别近半个世纪的南山哨所。“走再远的路,都值得。因为这里是我们‘高山红哨兵’的根。”

“这可能是我这辈子最后一次走这条路,我要自己走完。”老兵谭忠苟忍着膝盖水肿剧痛,坚持自己走完1700多步的“上哨路”。

走到山顶,谭忠苟看着眼前的哨所,凝噎道:“修建哨所的石头,一个人搬不动,都是两个人抬一块,一块一块抬上来的。”

谭忠苟告诉大家,从一间四面透风的木板房子,到坚固的石头哨所,靠的是战友们整整6年时间手抬肩挑才建好。

“建完后的哨所,两尺厚的麻石做墙,一尺厚的水泥板做顶,就像铜墙铁壁一样,再也不怕大风了!”老兵钟良锋接过话茬。他记得,当时,战友们都高兴得不得了,时任队长李生秀立马给大家上了一课——

“毛主席曾说‘真正的铜墙铁壁是群众’。同志们,群众才是建哨的基础,否则,哪怕你用再厚的麻石做墙,日久天长,也会风化垮落。”

钟老说着,山顶突然刮起大风,身旁的旗杆直摇晃。城步中队士兵程千浩连忙拿出为老兵们准备的军大衣。

“老乡,山上冷,你穿上吧!”老兵吴雄兴刚刚接过程千浩递到手中的军大衣,便转手将它交给了一名衣着单薄的当地群众。

永远想着群众。这样鱼水情深的情景,曾在20世纪60年代无数次上演。据资料记载,当时不少驻地群众家里都有哨兵们赠送的军大衣和军被。

程千浩想起,当“红哨兵”们的大巴车刚停到大坪居委会门口,等候多时的百姓们就从四面涌来。

“终于又见面了!”听说山上的“红哨兵”回南山,不少百姓从外地赶回来,有的还给老兵们准备了自家的土鸡蛋。

“我能活到这个年纪,忘不了‘红哨兵’的帮助。”75岁的南山镇居民王康庆握住老兵的手,久久不肯松开,“南山这个地方苦啊!当年,粮食年年种,收成却不见好,家家户户都是少粮缺米。哨兵们就把自己的口粮和种出的蔬菜,给我们送到家来。”

从木头,到石头,再到百姓的心头。再次目睹这一幕幕感人场景,程千浩似乎渐渐明白了这座哨所历久弥坚的原因。

一起吃野菜,共唱一首歌,两代“红哨兵”比赛叠被子、打背包……两鬓斑白的老兵们仿佛回到了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

快要下山了,老兵钟良锋从他的挎包里,小心地拿出一张3寸大小的黑白照片。那是一张拍摄于1971年的集体照。

“麻脑贵、曾令平、徐旺保……”钟老默默念叨照片上战友的名字,像是带着那些不能重返哨所的战友再回来看看。

“战友们,我们再到这个位置拍张合照吧!”钟良锋的号召得到了战友们的响应。

还是那个小山坡前,老兵们相互捋平了身上的老式军装、系好风纪扣,像当年那样蹲一排、站一排。

“敬礼!”老队长谭忠苟一声响亮的口令,将昨天、今天和明天连接在一起。

一座石头哨所的时代标高

“致敬老兵,接续奋斗,向上向善不虚度”“感谢老兵们为这个国家的付出,向你们致敬”……点开“退伍老兵重回高山红哨”的微博话题,网友的评论令武警邵阳支队政治工作处主任欧阳剑感动不已。

网宣活动后不到一周,网上先后出现多个网络热点话题和“网红”稿件,吸引了2亿多次的阅读量,各平台相关点赞留言50余万条。

网络这个“倍增器”,正不断地发挥着辐射放大效应。

“我是在人民网看到‘红哨老兵重返哨所’的新闻后,慕名而来。”家住湖南长沙的肖先生笑着说,“红色教育从娃娃抓起,我特意带孩子来感受革命前辈们当年的艰苦。”

驻地群众和企事业单位、中小学校了解到中队和“高山红哨”的故事后,纷纷提出要来中队和哨所旧址参观见学。

“组织党员同志们接受国防教育,激发爱国热情。”邵阳市某企业单位党支部带领全体党员来到南山。一行人自发地沿着1700多步的“上哨路”,登上“高山红哨”旧址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2020年6月下旬过后,“高山红哨”迎来了一次又一次的旅游高峰,游客人次较往年大幅增长,为城步县带来了不少旅游收入。

在网上看到关于活动的消息后,南山风景管理区运营企业工作人员向“高山红哨”老兵承诺,每年组织他们免费回南山疗养一周。

不少亲朋好友看到老兵的消息,都纷纷发微信、打电话给他们:“你们真是了不起!”

“我由衷地替我的父亲感谢你们,完成了他老人家的心愿!”钟良锋的女儿特地打电话,向中队表达谢意。

“感谢共产党,感谢部队,50年过去了,你们还记得我这个老兵”“没有党的培养,就没有我的今天”……“高山红哨”老兵微信群里,一条条由老兵发出的消息,令人感受到一股真切的感情。

今年初,武警湖南总队组织“砺剑先锋”主题颁奖典礼。宋先来作为特邀嘉宾坐在观众席最中央。他登上颁奖台,代表“高山红哨”老兵将荣誉奖章、哨所日记等文物送给总队官兵。

颁奖典礼的网络直播间里有不少弹幕留言:“敬礼,我是2010年退伍的老兵”“你们是最可爱的人”……

近日,记者再一次来到城步中队,发现营区环境和官兵面貌又有了新的变化。指导员郭修辉向记者介绍,中队把“高山红哨”融入营区环境建设,带入教育课堂,广泛开展强军故事会活动,评选模范“红哨兵”,用红色故事启迪官兵,用红色精神激励官兵。

近年来,中队官兵在“高山红哨”的感召下,把争当“高山红哨”传人作为自觉追求。中队先后涌现40余名先进个人,被评为邵阳市“双拥模范单位”“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2020年,城步中队被评为“四铁先进单位”,指导员郭修辉被评为武警湖南总队第五届“践行强军目标标兵”。

“以往我们挖掘和保护驻地红色资源,更多时候是依靠地方的力量。当我们和地方联手,主动作为,把传承发扬的担子挑在自己肩上时,就能迸发出‘1+1>2’的力量。”在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邵阳支队政治委员贺国华说。

不久前,红哨老兵宋先来带领城步中队7名新兵,在“高山红哨”举行新兵下队仪式,将“哨位”郑重交接给新兵。这段视频在网上一播出,短短两天就收获近三千万次播放量。

“高山红哨”热度持续上升,保护“高山红哨”的步子也越迈越快。2020年7月,湖南省文物局批复,同意实施邵阳市文化旅游广电体育局申报湖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高山红哨”旧址的保护工程。城步县文物局局长杨文建还带来了另一个好消息:目前,“高山红哨”旧址将申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已得到省专家重点推荐。

版式设计:梁 晨

图①②:“红哨兵”今昔留影;图③:武警湖南总队邵阳支队城步中队官兵与老兵们南山相聚,共话强军。 卢海坤摄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