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老兵天地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老兵袁国祥用相机记录新疆、西藏和平解放与发展中的时代印记、军民群像——

见证挺进西陲的“红色光影”


■扈传昆

去年6月,袁国祥从新疆喀什出发,再一次坐上飞往西藏阿里的飞机。

这是袁国祥离休后第6次前往阿里。此时,他已经88岁。

“新疆和西藏是我战斗了大半辈子的地方。趁着还能走动,我想再去看一看。”

袁国祥被誉为新疆军区部队的“活历史”。在44年的军旅生涯中,帕米尔高原、喀喇昆仑山和阿里高原都留下他的足迹。他始终将镜头对准戍守高原雪山的边防官兵,对准翻身解放迎来新生活的少数民族群众,用1000多幅摄影作品,真实记录了解放军进军新疆、解放阿里、大生产运动和参加社会改革等重大历史事件,留下一幅幅载入史册的“红色光影”。

——编  者  

一路凯歌进新疆——

把相机当作“战斗”的有力武器

1949年9月19日,翻越风雪祁连山的解放军第一兵团第二军解放了袁国祥的故乡甘肃张掖。这支军队纪律严明,对待百姓和蔼可亲,让当时17岁的袁国祥萌生了向他们“靠拢”的想法。一次座谈会,更加坚定了他参军报国的决心。

“中国的知识分子一向有爱国传统,有志青年就应该投身革命行列,做推动社会前进的主人。”那一天,袁国祥作为优秀高中生代表参加了第二军在张掖中学召开的座谈会,时任第二军政委王恩茂的发言深深打动了他。

“以前国民党师长上街是前呼后拥,没想到解放军的大领导愿意和我们一帮穷学生打交道,这支部队真不一样。”

很快,袁国祥报名参军。由于曾在亲戚家的照相馆帮过忙,袁国祥毛遂自荐要求学习摄影,他也得到了刚从敌人手里缴获的一部相机。自此,袁国祥像一块矿石投进了革命的熔炉,每天炽热地熔炼,用镜头定格解放军进军新疆、建设边疆的画面,相机也成为他最有力的“战斗”武器。

1949年10月12日,第一兵团第二军和第六军从酒泉等地出发,拉开了人民解放军进军新疆的序幕。袁国祥跟随第二军,一路上目睹了许多感人的场景。

在新疆轮台,许多维吾尔族群众涌到街上,万般不舍地拦住汽车不让解放军离开。此前,他们曾遭受匪军长达数日的抢劫,被抢走大量财产。第二军军长郭鹏站在车顶上发表讲话,让警卫连留下保护他们,当地群众才让开了路。在喀什,第二军受到5万城乡群众的夹道欢迎,之后喀什、疏勒和附近各县群众又聚集在七里桥大草滩上,举行庆祝喀什解放军民联欢大会,大会洋溢着拥护共产党、军民一家亲的热烈氛围。

这一幕幕激动人心的画面,被袁国祥用镜头定格。“记录历史、宣传鼓动”,摄影员袁国祥把这8个字作为使命牢牢记在心中。那一年,他拍摄了《哈密人民欢迎解放军》《喀什和平解放》等照片,见证了解放军挺进新疆的历史。

新疆解放后,在兵团屯垦的浪潮中,袁国祥的足迹踏遍塔里木盆地广袤的地域,把镜头对准大生产的火热场面,《军垦第一犁》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幅作品。

1950年初,袁国祥参加第二军政治部下乡大生产,同时也背着相机深入疏勒南郊的草湖等地,拍摄部队艰苦开荒的过程。一个清晨,袁国祥看到7名战士正在用土犁开垦荒地。年轻的他们身着破旧的棉衣裤,用扛枪的肩膀拉起土犁,把希望的种子播撒在这片荒芜的土地上。被深深触动的袁国祥情不自禁按下了相机的快门。

“这样的场景,在当时随处可见。”袁国祥拍摄的这张照片,作为兵团屯垦戍边、铸剑为犁的发轫之作,成为反映新疆军垦部队艰苦奋斗精神的一张名片。如今坐落在石河子市的那座“军垦第一犁”雕像,就是这张照片的历史投影,成为这座城市永久的记忆。

五星红旗飘云端——

用镜头掀开雪域高原的神秘面纱

1952年冬,袁国祥作为南疆军区政治部摄影员随运输队一同前往阿里边防连,为官兵运送物资。零下30摄氏度的严寒没有阻挡袁国祥的步伐,他骑马行进7天登上了帕米尔高原,拍摄了塔吉克族群众欢庆解放的画面;骑着牦牛深入雪山哨卡,来到祖国最西端的罗布盖孜前哨,拍下《雪山铁骑》等照片,第一次向军内外展现了驻守祖国西陲的边防军人的风采,用镜头揭开了帕米尔高原的神秘面纱。

1954年夏天,袁国祥随藏北运输指挥所的骆驼队爬上海拔5000多米的桑株达坂,跨越了冰雪封盖的昆仑山,在头晕气短的艰难攀爬中,记录了骆驼队穿越高山峡谷向先遣连所在的边防部队和西藏阿里运送物资的场景。

那是怎样一幅惊心动魄的画面!数百峰骆驼在昆仑山的“褶皱”中逶迤前行,眼看着一峰骆驼要滑下山崖,战士们赶忙用刀子割开骆驼驮着的麻袋,把面粉、大米洒在路上,才引导骆驼安全脱险,伴着清脆的驼铃声缓缓走向昆仑山深处。

越险峰,涉湍流,袁国祥和骆驼队历时54天,行程1500多公里,终于到达阿里普兰。每一天,袁国祥都在接受心灵的洗礼,被战友们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深深感动着。在之后的半年时间里,他一次次跟随巡逻在风雪边防线的官兵,留下了一幅幅他们守卫在生命禁区的群像。

《红旗插上喜马拉雅》是其中一幅标志性的作品。为了拍好这张照片,袁国祥在强拉山口下用石头垒起的哨所住了五六天。那几天雨雪湿雾不散,等到天突然放晴的那一刻,他和战士立刻骑马上山,来到海拔5200多米的边界山口,拍摄了3个战士高举红旗、手握钢枪的画面,留下了五星红旗高高飘扬在阿里高原的宝贵历史镜头。

袁国祥此行拍摄了《巡逻在强拉山口》《雪地野营》《吞冰咽雪》等一批反映边防军人不畏艰苦、踏雪戍边的优秀作品,讴歌边防军人献身阿里、赞颂军民携手守卫祖国神圣领土,成为他拍摄的主旋律。此后他又6次登上昆仑山,《冈底斯山中的英雄哨兵》《红哨神仙湾》《三十里营房红色医疗站》等照片,都成为见证人民军队解放西藏、守卫祖国边防的摄影名作。

后来,因为部队整编,调整了工作岗位的袁国祥不再专职负责摄影工作,但在一些重要场合仍用相机记录下许多历史性的画面,许多照片在《人民日报》《解放军画报》等军内外媒体发表,出版了《难忘的历程》《凝固的历史》《图说阿里》等画册,为党和人民军队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历史资料。

夕阳余晖霞满天——

让红色记忆绽放时代光芒

1993年,袁国祥离休,但他更忙碌了。

南疆军区要修建军史馆,袁国祥欣然投身其中,不仅把自己拍摄和收集到的历史图片毫无保留地捐献出来,还不顾年事已高,不辞辛劳地赴各地参加走访征集工作。拜访老干部,看望英模人物,收集革命文物,翻阅文献资料,他几年间行程数万公里,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先后走访老红军、老八路、老英模300多人,梳理南疆军区前身红六军团、三五九旅和第二军的历史脉络。

“一定不能让后人忘记这段红色往事。”离休后,袁国祥笔耕不辍,编著了《往事回眸》《雪山凯歌》《喀喇昆仑风云录》等史料丛书,为军区部队和各族群众进行红色教育提供了很好的素材。他的心愿就是把那段艰苦岁月记录下来,把那些将青春甚至生命献给祖国边防的官兵事迹记录下来,把他们不怕牺牲、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传承下去。

袁国祥记得,有个叫李志杰的小战士,参加边境作战前请求袁国祥为他拍张照片,回去寄给父母。他还悄悄地问袁国祥:“我是个新战士,能不能申请入党?”袁国祥给了他肯定的回答。后来,李志杰在战斗中英勇牺牲,被追记二等功,追认为共产党员,那张黑白照片也成为他生前最后的影像。

“天山再高,高不过我们解放军的脚底板。戈壁滩再大,大不过我们解放军的步伐……”在编撰军史的同时,袁国祥还经常受邀为部队和党政机关、学校作报告,为大家讲述南疆部队的光荣历史。他的回眸新疆和平解放发展历程的摄影展也一直在南疆各地巡回展出,许多群众特别是年轻人从这一幅幅真实的照片中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初心使命。

“新疆是我的第二故乡,能用镜头为这片土地留下一些珍贵的记忆,我心足矣。”离休后,袁国祥获得了新疆军区“十佳离退休干部”、全国关心下一代先进工作者等荣誉。这位头发花白、年近九旬的老人,始终在为传承红色基因默默耕耘着。在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他还多次赴南疆和阿里采风,看到许多城镇变得越来越亮丽,欣喜之余,他再次端起手中的相机——

“我争取活到老拍到老,为记录新疆和西藏的发展多作贡献!”

(制图:扈  硕)  

题图:1954年袁国祥拍摄的《红旗插上喜马拉雅》。

上图:1954年袁国祥拍摄的《驼铃叮当越昆仑》。

下图:1950年袁国祥拍摄的《军垦第一犁》。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