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重装空投,是指运用大型运输机和伞降设备等,从空中一定高度,向指定地面快速投送重型武器装备的行为。通过实施重装空投,空降部队能在达成行动突然性的同时,大大增强其突击力。
那么,重装空投在空降力量构成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当今各国的重装空投能力如何?今后会朝哪些方面发展?请看本期话题。
去年4月,俄空降兵在北极弗朗兹·约瑟夫群岛地区成功实施万米高空成建制伞降演练,受到广泛关注。
此次演练之所以较为“惹眼”,是因为俄部分空降兵出舱高度在万米以上,装甲车和物资在1800米的高度成功空投。
这种装甲车借助空降设施从天而降的行为,就是较有代表性的重装空投。
和空投一般物资不同,重装空投所投送的武器装备一般在1吨以上。这些武器装备通常火力较猛、威力较大,能够明显提高空降兵的快速机动和火力打击能力。因而,各国空军是否具有重装空投能力,常被视为其空降部队综合作战能力强弱的重要标志。
战场需求强力拉动
重型武器装备“从天而降”成为必然选择
和空降作战概念形成时间相比,重装空投不仅是后来者,而且与前者几乎是“母与子”的关系。
空降作战样式诞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法等国多次在敌后伞降单兵遂行破袭和侦察任务。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空降作战样式被广泛运用,德军空降挪威,盟军空降诺曼底、阿纳姆等,都是当时有代表性的战例。
事实证明,这种作战样式不用太多考虑地理障碍的制约,能快速将兵力兵器投送到目标地域,改变敌我态势,对赢得先机、获取战场主动权具有重要作用。
但是,在尝到空降作战“甜头”的同时,一些国家的空降部队也不可避免地吃了不少“苦头”。
一方面,空降作战样式出现不久,没有人会马上考虑到空投重型武器装备和作战物资。当时的空降作战,只要求人员能携带步枪、机枪等轻武器跳离飞机,空降至敌后。但事实是,一些空降兵伞降到对手纵深区域后,很快就遭到敌装甲机械化部队的围攻,陷入“羊入虎口”的险境。
另一方面,即使空降人员成功落地,完成集结,也常由于缺少重型武器装备无法形成较强作战能力,对敌要害目标难以构成实质性威胁。而且,还发生过作战物资和后勤保障跟不上、人员战场生存能力大幅下降等问题。
于是,能否将重型武器装备同时快速空投至敌方纵深区域,成为各国研发的重要问题。
在战场需求的强力拉动下,苏联和美国率先开始对重装空投技术进行探索。20世纪50年代,美国研制出第一代GM-11型投物伞,配套了整体框架式空投平台,实现了对部分牵引车、火炮、轻型坦克和浮桥的空投;20世纪60年代,美国又研制出第二代WM-12型投物伞和第二代单元标准组合式空投平台,实现了对大型运输车、火炮和坦克等武器装备的空投。
苏联在这方面的研究与美国几乎齐头并进。在20世纪50年代,苏联成功研制出第一代MKC-128P型投物伞,在20世纪70年代研制出MKC-500型和MKC-128P2型投物伞,在20世纪80年代已具备全天候重装空投能力。其中,MKC-128P2型投物伞至今仍是俄罗斯空降部队的主要装备。
经过数十年发展,如今的重装空投已经发展出高空、低空、超低空空投和连续空投等一系列技术。与之相适应,针对不同物品和武器装备空投研制的各种减速伞和缓冲装置也应运而生,为各种环境下实施重装空投提供了有力支撑。
需要完整体系支撑
空投重装,想要实现不容易
世界上拥有空降作战能力的国家不少,但是具有重装空投能力的国家很少。那么,拥有重装空投能力到底有多难?
首先,要实施重装空投,基本前提是要有性能可靠的大中型运输机。毕竟,要空投的是一些块大体沉的“大家伙”。如果没有堪用的大中型运输机,别说是空投重型装备,就是将它们装载进机舱都不可能。另一方面,如果所拥有的大中型运输机数量不足,也同样无法达成重装空投想要的效果。正因如此,当前具有重装空投能力的国家,大都是那些大中型运输机达到一定规模的国家。
其次,重装空投需要有完整体系来支撑。从这个角度来讲,拥有足够多的大中型运输机只是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
想要实现重装空投的确不易。它背后是一套完整的重装空投综合系统。该综合系统主要由牵引系统、主伞系统、脱离系统和缓冲系统组成。牵引系统负责将装备从机舱内牵出并启动主伞系统;主伞系统用于为下降的装备减速,确保重型武器装备在可承受的受力范围内降落到目标区域;脱离系统和缓冲系统则是在战车等武器装备落地瞬间开始工作,防止它们被伞具掀翻或拖拽,避免落地时的冲击力对战车等武器装备造成损坏。
这些系统每个都对应着一系列设施、用具,这些设施、用具因诞生时间不同配置也有所不同。例如,有的重装空投系统带有空投平台,有的则没有,而是直接在装备上配置缓冲气囊等。这些系统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辅助实现重装空投的完整体系。
以俄罗斯的伊尔-76大型运输机为例,与其配套的重装空投系统有Ⅱ-7和Ⅱ-16两种。Ⅱ-7具有防滑板和缓冲装置,能够空投运输车、牵引车、火炮、装甲车辆等;Ⅱ-16则采用缓冲气囊和泡沫板达到减震效果,能够空投大型运输车、自行火炮、坦克等重型武器装备。
再次,重装空投是不折不扣的“技术活”。运载过程中,武器装备如何用货盘来固定;重装空投时,如何应对武器装备移动给飞机重心位置带来的改变;如何避免武器装备离机后因机后不稳定气流扰动而可能发生的翻滚;武器装备着陆前,如何实现减速,确保安全落地……这些,都是重装空投实施前需要考虑和解决的问题。
最后,战场需求对重装空投的要求不断提升。随着战场环境发生变化,重装空投的内容和形式不断拓展和丰富,所投送的单件武器装备重量也在攀升。如苏联在上世纪60年代,单件最大空投能力已经达到20吨级,如今单件最大空投重量仍在提升,而且出现了超低空空投、连续空投、高密度空投、人车一体化空投等多种形式。这些重装空投形式的出现,一方面使得空降部队的地面突击力骤增成为可能,另一方面也使得对重装空投综合系统的要求“水涨船高”。
美军在特定机型重装单投、连投和轻装高密度连投方面技术较为成熟。尽管如此,也很难保证百分之百成功。2016年,美军第173空降旅在德国进行空投演习时,3辆“悍马”军车从空中直接摔在地面,变成了3堆废铁。
凡此种种,都让重装空投成为许多国家可望而不可即的能力。
战场环境发生变化
重装空投被不断赋予新要求新内涵
当前,世界上一些国家已经积累了一定经验,形成一定重装空投能力。
如美国某型运输机可连续空投4件单件重量4.5吨的物资,可在超低空投送坦克、装甲车辆和大型集装箱等重物。俄罗斯在人车一体化空投方面可谓“一骑绝尘”,还在极地实现了重装空投。此外,英、法等国在重装空投领域也取得一定成果。
随着战场环境发生新变化,适应未来空降作战需求,重装空投正在被赋予新要求与新内涵。它的发展也呈现出如下趋势:
一是空投装备重型化。目前,世界各国军队装备的重型武器装备越来越多。要提高空降作战能力,就要提高最大单件空投能力,实现重装武器的连续空投。这势必会对空中运输平台最大载重能力、重装空投系统承受能力、投物伞的设计制造工艺等提出新要求。
二是空投落点精准化。传统的重装空投过程中,当武器装备离开运输机后,受各种因素影响,落点大多难以精准确定。随着导航定位技术的发展以及相关飞控装置的加持,今后重装空投精准化将成为趋势。
三是空投人车一体化。当前的重装空投,绝大部分国家的空降装备与空降人员是分开的,空降人员落地后再去寻找装备。俄罗斯在1998年开创了载人重装空投的先河。试验中,俄军7名伞兵用“舍里夫”无货台空投系统,乘坐BMD-3伞兵战车从伊尔-76运输机空投下来,取得成功。
事实证明,人车一体空投方式可以实现人员在落地后更快地投入战斗,大大提高空降部队快速反应能力,因此很可能成为今后各国实施重装空投的选项之一。
四是空投物资集装箱化。重装空投对象还包括后勤物资。未来战争中,空降兵要在敌后作战,更加需要大量作战物资保障,包括弹药、油料、食品、医药等。采用传统的空投方式,物资散布范围大,不利于部队收集和使用,无法快速形成战斗力;运用现有的重装空投系统,由于物资种类多、数量庞大,不利于捆绑系留且会增加准备时长。因此,有必要研制集装箱式物资投送系统,在精准投送的基础上,有效缩短部队收集、分发物资时间,从而达成空降作战应有的攻击力和突然性。
版式设计:王皓凡
供图:李学峰
图①:伞兵战车正在被吊运进运输机。
图②:早期的重装空投常会用到类似的空投平台。
图③:在滑轨等舱内设施与牵引伞的共同作用下,重型装备被从货舱安全拖出。
图④:为保证装备安全落地,重装空投时常会用到多个主伞和增压缓冲气囊。
图⑤:重型装备落地瞬间,脱离系统和缓冲系统会开始工作,防止战车被伞具掀翻或拖拽而造成损坏。
图⑥:“背负”重装空投系统行进的空降战车车队。
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