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线”可处,但“二线思维”不可有;“板凳人员”可当,但“板凳心态”要不得
“板凳深度”是体育界的一个术语,意思是指替补队员的实力。一场比赛中,主力队员固然是球队获胜的关键,但主力队员在激烈对抗中由于体力消耗或犯规受伤等原因需要替补队员上场时,“板凳队员”能否“顶得上”,将直接影响比赛的最终结果。部队的建设发展亦是如此,唯有厚实“板凳深度”,让每名官兵都成为能“顶得上”的“多面手”,才能有效应对各种突发情况,真正做到有备无患。
然而在现实工作中,忽视“板凳深度”的现象却不在少数。有的把“尖子标准”等同于战斗力标准,不重视对“板凳人员”的培养;有的虽然也有加强“板凳深度”的意识和举措,但在培养“板凳人员”时却目光短浅,对“板凳人员”备而不用,尤其遇有重大任务时,仍是“主力人员”上,“板凳人员”靠边,不仅“板凳人员”得不到锻炼,更滋生了他们的“板凳心态”,时间长了必然导致能力退化、业务荒疏。这样一来,一旦意外情况发生,在用人上势必捉襟见肘、后劲不足,很可能导致指挥链条中断,后果不堪设想。
纵观历史,因不重视厚实“板凳深度”、缺乏能力素质过硬的“板凳人员”而打败仗的例子屡见不鲜。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海军“唐格号”出海巡查时发现一艘日本侦察舰进入美军控制海域,艇长下令用鱼雷攻击敌舰。当时,被誉为“唐格号的灵魂”的鱼雷发射士兵史密斯因病没上潜艇,艇长便叫了几个“懂的人”发射,几名士兵虽“懂”却不熟练,导致鱼雷发射后来了个180度大回转,击中自家潜艇,“唐格号”潜艇和多数将士因此葬身海底。由此可见,倘若一支军队“板凳深度”不够厚实、在作战岗位上缺乏能力过硬的“板凳人员”,便会在体系中产生薄弱环节,一旦“主力人员”离开工作岗位,“板凳人员”接不上趟,将影响部队整体战斗力。
古人告诫我们:“凡属艰难危险之事,必预筹而布之,务有一定之法,并计不定之法。”要想做到每临大事心不慌,练精练强“主力人员”的同时,还要注重厚实“板凳深度”,抓好“板凳人员”队伍建设。领导干部必须树立长远的战略眼光,积极为“板凳人员”提供锻炼机会、创造成才条件,不断推动部队人才滚动更新,这样才能催生部队战斗力不断跃升。另外,“板凳人员”也应增强全局意识和补位意识。“二线”可处,但“二线思维”不可有;“板凳人员”可当,但“板凳心态”要不得。每个人都以这样的工作状态苦练专业技能,不断夯实自身能力素质基础,方能确保部队随时拉得出、顶得上、打得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