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推出了“人民艺术家”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著名作家王蒙的力作《中华文化通识课》。全书共有七讲,分别为:美丽的汉字与中华文化,灿烂辉煌的中华古代经典,传统文化的危机、转换与新生,一体多元的中华民族文化建设,当代文化生活、文艺与文学,中国梦·文化梦,文化复兴的历史机遇。这本书是在王蒙近40年来关于文化问题的文章、演讲、对谈基础上进行编纂、辑录、校正而成,可以说是作者数十年来对中华文化深入思考后的智慧结晶。
文化的作用是以文化人。要实现以文化人,就要讲好中华文化的故事。王蒙的这部专著最显著的特征就是讲故事。要讲好故事,就要把故事讲得通俗而有趣、有味;而要做到通俗、有趣、有味的前提,就是将文化打通。从通识的视角来看,《中华文化通识课》不仅是中华文化的通识,更是中华文化的打通。我们要拥有文化自信,首先要实现文化的打通。我们不仅要打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还要实现中华文化与世界各民族文化的打通。王蒙先生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广博的学识学术,使得他能够承担起“打通”这个文化使命并完成了这个使命。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广袤的疆土、勤劳智慧的人民。作为唯一没有中断历史的文明古国,我们一直延续着前人的辉煌,并不断创造新的辉煌。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伟大文艺作品,丰富了中国人乃至全人类的精神世界;造纸术、火药、印刷术、指南针等伟大科技成果,深刻影响了人类文明进程;万里长城、都江堰、大运河、故宫、布达拉宫等气势恢宏的伟大工程,彰显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精神。
中华文化的基本格局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诸子百家”的文化繁荣局面,孔子、孟子、老子、庄子、墨子、韩非子等,共同奠定了中华文化的基石。王蒙在《中华文化通识课》第二讲“灿烂辉煌的中华古代经典”中,简洁而又全面地呈现了先秦诸子百家中儒墨道法的思想,阐述了儒释道的发展与交融。一位外国作家这样评价:“中国人似乎一生下来就具有一种世代相传的智慧,一种天生的哲学观。”中国人的智慧、哲学观,离不开先秦诸子百家思想的深厚滋养,离不开儒释道文化的深远影响。
文化是传统发展的,它是古老的、典雅的,也是现代的、生活的。王蒙先生在书中第五讲“当代文化生活、文艺与文学”中,回顾了革命时期的文艺作品、歌颂共和国的革命歌曲、民歌,谈了对网络文化、流行歌曲、春晚、电影电视等各种文化现象的看法。先生涉猎之广泛、言论之深刻,让人读之叹为观止。也正是有这样心态永远年轻的文化学者,坚持不懈地进行着文艺创作,才使得我们的文化永远年轻,永远充满生机活力,蔚为壮观。
人们认识世界、分享知识,离不开语言文字。语言文字是人类的一种特殊的记忆符号和记忆方式,是思维与推理的工具。汉字是中华儿女的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古籍《淮南子·本经训》记载:“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汉字是至今通行的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在当今世界上的各种文字系统中是少有的表意系统的文字。
汉语是一个充满诗性和审美性的语言。王蒙在《中华文化通识课》第一讲“美丽的汉字与中华文化”中,对汉字作出了精妙独到的分析。他认为,中华文化和非中华文化有很大的不同,最大的不同是语言和文字。中华文化是汉语与汉字为本位的文化。汉字培养了一种追本溯源、层层推演的思想方法。汉字是注重审美形象的文字,汉字的概括力、信息量无与伦比,影响了中国式的整体主义、注重关联和秩序、追求递进与同一的特色。汉字还具有特有的灵性与弹性,这种灵动性赋予了中华文化很强的适应性。因此中华文化既有保守性的一面,也有很强的灵动性和应变能力。
中华文化有过昔日四方来朝、竞相膜拜的荣光,但晚清以来,人们忧虑传统文化难以适应日新月异的新世界,焦虑传统文化会被挟着军舰大炮的西方强势文化击碎。王蒙在《中华文化通识课》第三讲系统阐述了传统文化的危机、转换与新生。他认为,五四运动与人民革命批判了也激活了中华传统文化,使中华文化得以痛切反思自省,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使中华传统文化革命化、大众化,从而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获得了新的活力。
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是必然选择。如果传统文化和现代化进程互相背离得太严重,最终会在现代化的进程中被淡化、改造甚至消失。如果现代化道路完全违背传统文化,这样的现代化也是离经叛道,会被反对、被厌恶。王蒙认为,文化创新发展的关键是,要用先进文化丰富调整安顿我们传统文化中的道德人伦情感,同时用传统文化的包容消化能力使当代文化外来文化变得更加符合国情,对今天的中国适用与有效。
王蒙是一个有强烈文化使命感的当代学者,爱国之心一直火热。他时常在思考,中华文化如何推陈出新、永葆活力,走出自己的道路,缔造自身的现代化,为人类提供自有特色的经验,从而对世界作出更大的贡献。我们期待,王蒙先生——这位已是87岁高龄的“耄耋少年”,能够送给我们更丰盛的中华文化大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