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是一种存在。但没有审美,这种美之存在往往呈遮蔽之态,不可敞开、无法澄明。如此,审美就体现为一种能力。对艺术创作而言,若无审美能力,则不可能创作出美之作品,也不可能进入美的境界、抵达美的彼岸。
那么,审美能力何指?又如何构成?
依艺术哲学论,审美能力体现在知觉、感受、鉴赏、想象、判断、评价和创造美等诸方面。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因知觉、感受、鉴赏、想象、灵感等皆属精神、情感、智慧范畴,其本源正是人之性灵所蕴,继而审美能力的远方是性灵,为中国古典美学所涵容,当属审美能力之至远的远方。
对审美能力的认知,是随着艺术哲学探究与艺术创作实践而逐渐明晰的。就一般审美活动来说,从审美认知到审美创造,审美能力的构成可以概括为四个层级:美的认知、美的判断、美的想象、美的创造,或简约为感知美、判断美、想象美、创造美。
感知美是美的直接认知能力,是审美能力的基础与前提。维柯将美的认知概括为“诗性智慧”,这种智慧是一种先天能力,认为此智慧是人生而就有的,来自自然本性的想象力建基于人的感官之上。这种认知是通过“直观甚至直觉”获得的,而直觉作为心灵性的“感悟”,是在直观与形成表象的活动中呈现出来,融会了感觉、情感因素。这就是说,审美认知是一种直觉式的认知,需要成熟的感知、丰富的情怀,以完成对审美对象的直接感悟,是直觉层次上的审美能力。
美的感知需要美的判断,这就进入了判断美。美的感知的“直觉性”具有先天性特征,这种“先天性”自然要接受“后天性”的检验。康德就如何认知世界、把握真理,提出“感性、知性与理性说”:感性是对事物的直接性认识,知性是通过知识对事物的认识,而理性是通过概念对事物的认识。康德认为在知性与理性之间有一个“中间环节”,这个环节就是“判断力”。而审美判断是判断力的一部分。按康德美学思想,审美判断有四个契机:审美判断是主观的,是不带任何兴趣的愉悦;无需概念就让人喜欢的东西就是美的;无需概念而被认识、进而生发出一种必然的愉悦就是美的。这里的愉悦是完全意义上的自由愉悦,既无目的性,也无概念性,而且是合目的性的、自然而自然的。如此,审美判断就是以“自由愉悦”为目的的反思判断,而在对审美对象的审观中,心性是否愉悦是审美判断关注的核心,也是检验审美判断力的核心构成。
简言之,判断美是在感受美的基础上,对审美之美的进一步把握与评判,既有主观性、普遍性特征;又有民族性、时代性蕴含。其能力之强弱,最终取决于自由愉悦度的高低与反思判断能力的建构。
由美的感受、美的判断之演进、发展,就可能进入美的想象。美的想象力是构成审美能力的特殊能力,波德莱尔认为:“想象力是一种近乎神的能力,它不用思辨的方法而首先察觉出事物之间内在的、隐秘的关系,应和的关系,相似的关系。”如此,美的想象力是由美的感受力所缘起、美的判断力所导向,并与“美的自由创造能力”相聚合而形成的综合性审美能力,是美的创造性行为的本源。
美的想象是进入美的自由创造之境界,在这个境界中,审美主体往往在近乎无限的想象中领悟美、洞见美、陶醉美、融入美,进而出现激情澎湃、不能自已的亢奋状态,这或许就进入了美的创造状态。在审美能力建构中,主体情感,尤其是激情,作为生命的特殊的状态,是审美与艺术创造的特别要件而不可或缺,这在艺术家的创作经验与理论家、批评家的专论中,均有从感性到理性的阐述与强调。这种激情还常有迷狂、惊喜、灵感等与之相呼应,对文学家来说就是文思泉涌,对美术家来说就是美意袭来,对音乐家来说就是乐感“爆棚”。
事实上,这种状态也是审美的情感体验与深度感知,而体验的过程是美的感受的意向性与整体性建构,体现审美主体融入美、“在之中”;深度感知的过程是美的创造的物质性与作品性建构,体现(所创造)作品的物性化存在、形式化呈现、实事性再现、主题性表现。简言之,美的创造,就是在激情体验美、融入美,并在美的灵感之强烈激发中,完成美的艺术之创造。
一般说来,审美能力是美的感知力、判断力、想象力与创造力的综合建构与集成,在具体的审美经验中,这些层面相互作用、交互发展,既把握美的特征,又决定美的存在,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也是认知与创造的统一,既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又具有社会性、时代性与民族性。对艺术家来说,审美能力的展现与表达,是创作美的作品、呈现美的存在;对非艺术家而言,审美的感受与体验,对审美对象是进入审美、体验审美,对艺术作品是美的再创造,最终实现艺术外在美的内在完成。审美再创造同样是主动审美,因为艺术创作一旦完成、成为作品存在,也就成了审美对象。
就艺术创作论,艺术家(作品)美的创造力的觉醒,往往源自一种悠然而至的“触发”、一句热情话语的点亮、一段生活经历的磨难。比如,朱德群读到老子“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之时,对艺术审美之象似突然洞见,后创作出具有诗性音乐之妙、玄然灿烂之美的油画作品,奠基抒情抽象主义。再比如,齐白石从粗木工到精木工的经历,成就了其“木匠画家”的传奇。
美的艺术又往往是天才的艺术。少年王希孟画出青绿山水巨制《千里江山图》,弱冠王勃写出骈文经典名篇《滕王阁序》,永远“年轻”的毕加索以多变的艺术风格贯穿一生……艺术文明演进发展中的这种神奇妙然现象,也为康德美学思想带来瑰丽璀璨的光芒。
赘述至此,笔者是想说明,审美能力作为体现精神境界之能力,其慧悟、觉醒与积累均非常重要。博伊斯言,人类就是审美,审美就是人类本身。然而,没有审美能力,就不可能抵达美的彼岸。诚哉斯言,对艺术家而言尤甚,当然,又不仅仅只对艺术家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