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印象中,小散远单位往往架构小、驻地散,远离上级、远离机关;因其人员装备较少,承担的职能任务也较为单一、有限,在战斗力序列中一般都排在后面。
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和战争样式不断变化,军队功能、模块、要素越来越集成高效,原来一个团、一个营的职能,现在只需一个连、一个排甚至一个班就能胜任,越来越多的小散远单位出现在作战序列之中。
这样的小散远单位看似不起眼,地位作用却举足轻重。以某基地信息通信旅为例,每一个小散远单位都是全军信息通信网络上的节点,维护着一条甚至多条干线或支线,一个点位出现问题,就可能导致某作战方向通信中断,产生难以预料的后果。同理,兵站线上一个出现瘫痪就等于全线停运,仓储分库出现一个失职就等于掐断补给……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在战斗力链条上,每一个不同类型的小散远单位都是链条上不可或缺的一环。掉一环,则链断,胜败就可能逆转。
要想链条强,组成链条的每一环都必须硬。我们有幸看到某基地信息通信旅敢于用“炮火”轰一轰小散远单位,为战斗力链条加钢淬火。但也要看到,现实中仍有一些单位把小散远单位真的看远了、看轻了甚至遗忘了,导致他们游离于战场之外、闻不到“炮火硝烟”。一旦狼烟乍起,后果不堪设想。
小散远单位进入体系战场,思维转变是首要。小散远单位不是孤立点位,而是作战体系中的要素、节点,一切工作谋划都要放在体系中衡量,以提升点位在全程全网全体系中的战斗力为出发点和着力点;小散远单位不是战场局外人,是战斗力生成的重要一环,在“前方”“后方”日渐模糊的今天,再偏远也可能是战场“最前沿”;小散远单位不是配角、不是跑龙套,要成为主力军,一声号令、紧要关头必须拉得出、顶得上。
体系作战怎么打,小散远单位就怎么练。体系作战力量多元、性能各异,可能产生“木桶效应”,每一个点位都应当从体系作战需求出发,用作战任务牵引练兵备战,争当“长板”;整合相关要素、专业,进行协调有序、一体联动式训练,增强体系内各要素之间磨合度,为发挥体系整体作战效能聚力;用好演习演训、重大任务等“磨刀石”,经受硝烟洗礼和实战检验,查漏补缺、取长补短,不断提升体系战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