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1月,八路军第115师第3教导旅第9团(现第77集团军某合成旅前身部队)进驻山东巨南地区后,根据当地群众受敌人欺骗威胁、对我军不了解、有畏惧情绪等情况,制定了“宁绕百步走,不踏一青苗”等10条规定;开展了“三不走活动”,即:水缸不满不走、地不扫不走、没与群众告别不走。
当时春节临近,为了让群众过好年,团长何光宇和政委刘汉商议决定:把部队拉到野外露营,监视敌人,保护群众过好年。“这大过年的,你们还到哪里去?”部队离开时,群众关心地问。“有战斗任务。”战士们回答。待群众过完年,部队才回到村子。
部队在巨南地区作战频繁。位于巨野县万福河北岸的马楼、蒋海、徐堂、葛集、大李楼5个村庄,有1万余人口长期遭受日、伪、顽、匪的敲诈勒索和摧残掠夺,村民联合起来建立了自卫武装。第9团初到这一地区时,群众对该团存有戒心,官兵按照党的政策耐心争取。一天,日伪军1000余人分3路围攻大李楼,“五大村”人民奋力抗击。团长何光宇闻讯后,立即率部增援。军民协力作战,打退了敌人的进攻,解了“五大村”之围。此次战斗,使“五大村”群众和部队结下生死之情,全村欢迎该团进驻。
1941年至1943年,华北地区连续遭遇水、旱、蝗虫三大自然灾害。敌人又对根据地实施经济封锁,致使解放区人民生活极其困苦。该团官兵与群众共同抗灾灭蝗、开荒种地,发展生产。在粮食极端缺乏的境况下,该团开展“节约4两米”活动。官兵把节约的粮食支援群众,自己则以野菜、树叶充饥。羊山战斗胜利结束后,当地群众帮助官兵掩埋阵亡烈士。当群众看到烈士身上揣着用树皮、野菜、棉籽做成的绿色菜团子时,都泪眼婆娑。
该团还经常派宣传队走村串户,以麻秆作笔、墙壁为纸、街头当舞台,写抗日标语、演抗日话剧、教抗日歌曲,形成了全团指战员和人民群众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良好局面。人民群众亲切地称该团为“俺们的自卫团,泰西的子弟兵”“俺们的老9团,巨南人民的贴心人”。
“第9团之所以能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打开局面,站稳脚跟,赢得群众信任和支持,主要原因是认真执行我党政策,模范遵守我军群众纪律,大力做好了群众工作。”八路军第115师政治部主任萧华对该团继承和发扬红军做群众工作的优良传统给予了充分肯定和赞扬。冀鲁豫军区将该团树为“群众工作模范团”,号召全区部队向其学习。
时代在变、任务在变,但学人民、爱人民、为人民的初心使命没有改变。迈进新时代,该部官兵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积极参与驻地脱贫攻坚行动,用实际行动擦亮了“做民族团结模范、当祖国忠诚卫士”的闪亮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