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印度和泰国的动物园里常能见到一种现象:用一根小柱子、一截细铁链,就可以拴住几吨重的大象。原来,大象在幼年时就被驯象人用铁链绑在柱子上,无论如何使劲都无法挣脱。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已经相信那根细铁链足以拴住它们,所以从未想过要挣脱。可以说,拴住大象的并不是一根细铁链,而是长久以来的头脑禁锢。动物如此,人也一样。思维一旦形成了定势就很难摆脱,会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人们的行为。因此,要想实现思想的“换羽”、观念的“化蝶”,就要善于打破“惯性思维”。
打破“惯性思维”,当有开阔的眼界。眼界开阔,才能站得高、看得远。现实工作中,一些同志虽然工作勤奋、干事努力,但缺乏战略眼光,因而容易陷入固化的思维模式,跳不出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被条条框框所束缚。打破这种“惯性思维”,一方面需要加强理论学习,加快知识更新、优化知识结构、拓宽眼界;另一方面,应迈开步子,多到一线调研,多向他人“取经”,把摸到的实际情况、学到的先进经验与自身工作相结合,在学习与实践中不断增智强能,提高思维层次和认知能力。
打破“惯性思维”,当有创新的精神。时代从不眷顾因循守旧、满足现状者,从不等待不思进取、坐享其成者,而是将更多机遇留给善于和勇于创新的人。实践表明,如果停止了对创新的探索,就容易被捆住手脚、滋生惰性,进而产生思想上的惯性运转和行动上的路径依赖。因此,在纷繁复杂的变化面前,我们当冲破条条框框束缚,拿出直面矛盾问题、创造性解决顽瘴痼疾的勇气,以创新的姿态去迎接各种挑战,敢为人先、革故鼎新。
打破“惯性思维”,当有敢拼的闯劲。妇孺皆知的“司马光砸缸”故事中,司马光的玩伴们之所以没有迅速想出救人办法,正是因为头脑被禁锢在“惯性思维”里,缺乏“砸缸”的智慧和勇气。有道是“不破不立、破而后立”,要想打破“惯性思维”,就必须胆大心细、敢闯敢干,勇于破除自我设限,主动来一场思想上的革命,不为传统所拘、不为定势所累、不为经验所缚,勇于摆脱“套路”,把工作落到实处,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
(作者单位:武警福州支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