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专版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万木争春展宏图  巾帼花开强军路

——解放军和武警部队部分全国三八红旗手(集体)、全国城乡妇女岗位建功先进个人(集体)风采录


话务班女兵在工作中。
女子测试排进行训练。
口腔科医护人员为官兵诊疗。
丁杨杨(左)与战友在一起。
吴艳梅近照。

海军某舰通信部门话务班—— 

乘风破浪  逐梦远航

■王铁霖 本报特约通讯员 杜黎鑫

“您好,这里是海军××舰……”电话接通,一个甜美的声音传来,这声音来自海军某舰通信部门话务班女兵。

这是一个青春洋溢的集体,女兵平均年龄23岁。

组建以来,海军某舰话务班先后被上级表彰为先锋党员示范岗、荣立三等功,其中1人被推荐提干、15人次被评选表彰为先进。

那年冬天,海军某舰入列。话务班班长、中士郑娜接到了父亲的电话:“女儿,我们一直在镜头里找你……”电话那头,父亲语气兴奋。

电话里,郑娜和父母激动地聊起当时的情景。在这位女兵班长心里,能在这艘舰艇服役特别自豪,无论在哪个岗位奉献都是荣光。

那年,郑娜经过层层选拔,从数十人中脱颖而出,拿到上舰“入场券”。

“梦想之花为逐梦者绽放,奋斗铸就绚烂青春。”走上舰艇,郑娜加班加点学习业务、锤炼能力,很快成为全班第一个实现岗位合格、能够独立值更的女舰员,并逐步成长为该舰话务班班长。

乘风破浪,逐梦远航。

上舰之前,中士李佳是海军某部文书。跟随战舰驶向更加辽阔的深蓝,是她的青春理想。“第一次登上舰艇,站在甲板上眺望宽阔海面,我已经开始期待乘风破浪的日子。”李佳在日记本上这样写道。

去年,哈萨克族姑娘、上等兵加依达尔刚刚上舰。为克服发音障碍,她每天跟着广播节目反复练习。如今,她的普通话发音字正腔圆。父母也为女儿的快速成长感慨不已。

“青春注定要拼搏奋斗,唯有如此才能五彩缤纷。驶向深蓝的梦想让我有了坚守的动力,绚烂青春献给我的舰。”加依达尔笑着说。

随舰出海,对于话务班的每个人来说都是荣耀。

2018年,海军某舰出海执行任务。上级临时决定:从其他单位挑选经验丰富的话务员随舰出海。“我们要以更高的标准做好准备,迎接新的挑战。”郑娜给大家鼓劲儿打气。从那以后,为了迎接话务班的“首航”,女兵们训练学习争分夺秒,个个像上紧的发条。

任务来临,全班严阵以待坚守战位。任务结束,随舰出海的领导为话务班女兵竖起大拇指:“第一次担负任务,你们就打了漂亮仗!”

“把任务当成打仗,把平时当成战时。”这是话务班女兵的追求。

一次,舰上电话无法正常拨打,话务班协力将故障排除。事后,她们发现,早在半小时前就出现了故障“苗头”,值班员却因疏忽未能及时上报情况。“拧紧思想螺丝,才能绷紧战备弓弦。”深夜,郑娜带领女兵复盘讨论。

海上航行,话务班平均每人每天保障接打近百个电话。为了在数秒内快速、准确报出电话号码,她们熟练背诵上千组电话号码。“用户通话时,我们还要迅速记录电话转接内容,这需要长时间训练。”下士陶薇薇说。

“脑功、耳功、手功、口功,必须样样精通。”该舰通信部门领导介绍,话务班女兵训练格外较真,为了把专业练精练强,她们创新训练模式,把电话号码编成“顺口溜”,定期开展业务比武……就像女兵们说得那样,“台上一分钟,全靠十年下苦功”。

话务班的检修区划面积较大,每天她们还要担负相关值班任务。“遇难事不畏难!”头戴护目镜,左手拎油漆桶,右手持检修工具……女兵们每周轮流来到检修区划,除锈、刷漆。在她们心里,战舰就是家。

舰上训练课目对舰员体能要求高,女舰员刚上舰训练成绩普遍不理想。郑娜每天组织话务班女兵加练,逐个人员、逐一课目过关。

去年10月,该舰通信部门组织共同科目考核。一名男兵班长发起“打绳结”挑战。没想到,女兵班齐心协力,信心满满的男兵班败下阵来。那天,下士姚一莎的动作格外利索干脆,赢得男兵阵阵掌声。

“岗位就是战位,乘风破浪写青春。”这是海军某舰通信部门话务班女兵们的心声。这群女兵心里,青春是一种信仰、一种激情、一种心态,唯有热爱能抵岁月漫长。

战略支援部队特色医学中心口腔科——

姓军为战  使命在肩

■王万历 刘殿如 阚秋实

“刷牙时间每次不能少于几分钟?”“剧烈运动可能对牙齿增加哪些风险?”

战略支援部队某部营区,战略支援部队特色医学中心口腔科组成的医疗队,正在组织一场口腔知识竞赛活动。官兵们踊跃参与,积极学习口腔护理知识,掌握口腔保健技能。

“一线官兵需求的不仅仅是健康诊疗,更需要科学的健康理念和管用的健康技能。”该中心口腔科领导意识到,他们下基层诊疗的次数和受益面有限,但官兵们的口腔防护一天不能间断。“授鱼”与“授渔”都不能少,他们既要通过下基层服务为官兵送医送药,更要做好相关技能和知识的普及与推广,留下一支“不走的医疗队”。

在戈壁某部,该中心口腔科专家被官兵誉为“传播口腔健康知识的教练团”。近年来,科室先后在基层部队举办口腔健康科普知识讲座50余场,并广泛向基层官兵发放《军人口腔保健与牙病防治手册》《军人口腔健康100问》,有效提升了官兵自我保健意识和防护技能。

姓军为战,使命在肩。他们始终紧盯高原、戈壁、海岛等环境下的口腔常见病领域创新攻关。他们还开展“不忘初心、情注仁心”主题巡诊,组织医务人员上高原、进哨位、下点号,为官兵提供便捷服务。

医疗队在巡诊中发现,上级为部队配发的牙科治疗器材,因无专业的操作人员,不少都“躺”在仓库里。医疗队仅凭每年有限的巡诊时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依托医院优质的教育资源,培养一批扎根基层、技术过硬的口腔医学专业人才。

急部队所急,送官兵所需。除了按规定执行上级赋予的培训任务外,他们组织教学力量,总是给基层预留名额,只要基层提出需求,全部无条件满足。

近年来,科室免费培训基层部队自主选送的军医千余名,有效缓解基层部队口腔医生紧缺的现状。

西北高原,紫外线照射强烈。某部队接到命令,机动上千公里,抵达某地。科室医护人员转战千里,同步进行口腔疾病防治的研究。为了不影响部队训练任务,医务人员每天利用官兵休息间隙开展作业采样,得到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科研也是战斗力。针对特殊环境中口腔疾病的救治防护等课题,他们建立具有专业特色的口腔医学防护技术体系,研究成果先后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国家发明专利3项。

“诊位就是战位。”他们对接基层口腔医疗需求,建成部队官兵急需的9个亚专科,目前已发展成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国家临床药物试验机构。

火箭军某部女子测试排——

弹道如虹  青春飞扬

■袁  帅 邵一鸣

南国初春,火箭军某部测试大厅,一场导弹升级测试进入关键时刻。指挥长、中尉马博宁下达口令,身着白色防静电服的女操作号手迅速进入战位。

“如果说发射专业是大国长剑的执剑手,我们测试专业就是导弹的体检师。”马博宁说。

马博宁所在排是该部第一支女子测试分队。组建多年,女兵们战戈壁、进深山、穿密林,多次完成重大演训任务,先后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3次。

荣誉的背后,是一群年轻女兵的坚守和担当。

“男兵能行的,女兵也能行!”回忆起最初的训练场景,综合号手、下士杨晓蓉记忆犹新。

作为整个专业综合素质要求最高的号位,测试训练时,杨晓蓉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接通导弹上的电缆。有些电缆内芯包裹玻璃纤维,尽管戴着绝缘手套,手上还是会留下划痕,她咬牙完成一次次训练,终于练就娴熟技能。

“训练场上不分男女,必须拿出真水平。”专业组长、中士郑菲带领全班和时间赛跑。手心磨出水泡,水泡变成茧子,茧子又被磨出了血……女兵们一边给伤口消毒,一边偷偷流眼泪。第二天,大家又精神抖擞出现在训练场。

“从女生成长为女兵,一道道伤口就是成长的印记。”该部测试连政治指导员兰帅帅介绍,女子测试排连续4年夺得军事技术比武第一名,被评为“最佳测试单元”。

1994年出生的党娜,是女子测试排第一批女兵。这位上士,见证了女子测试排从无到有,陪伴着一批批女兵成长蜕变。

女子测试排成立之初,上级要求当年形成战斗力。执行演训任务,党娜和战友白天练操作,晚上背规程、学理论。“那段日子大家都憋着一股劲,恨不得连做梦都在训练。”她说。

“女兵坚韧执着、心思缜密、沉稳细致,只要给予她们施展才华的舞台,经受摔打锤炼,同样可以支撑部队战斗力建设半边天。”该部参谋长于洋洋说。

那年单位组织比武,班长任庆燕主动报名参赛。她反复进行轻武器分解结合,胳膊被硌得青一块、紫一块……经过一个多月的“魔鬼训练”,她终于在枪支分解结合课目中摘得桂冠。

“作为测试女兵,我们肩负着守护大国重器重任。”每当看着导弹腾飞的画面,党娜都难掩内心激动。“在飞扬的弹道里,我们的青春别有一抹色彩。”她说。

黑龙江省军区保障局助理员丁杨杨——

让岗位闪耀荣光

■冷海涛 本报特约记者 杨银满 吕衍海

“2月22日,全省无新增确诊病例,无新增无症状感染者。”打开手机,一条信息映入黑龙江省军区保障局局长刘修忠眼帘。

信息发送者是该局助理员丁杨杨,一名深受同事喜爱的转改文职人员。

去年以来,丁杨杨始终坚守抗疫一线。作为一项例行性工作,她坚持每天早晨推送防控信息,让大家及时掌握前一日全省疫情情况。

丁杨杨从小向往绿色军营。2005年军校毕业,她选择来到驻黑龙江省某医院,成为一名手术室护士。

业余时间,丁杨杨闭门“啃”专业,练习骨骼肌肉解剖图谱。为了准备集训比武,她早起晚睡,苦练包扎、转运等野外救护技能。

2012年,丁杨杨实现角色转换,从医院调入省军区第一干休所,成为一名护理师,专门为干休所老干部进行医疗护理。

那段时间,丁杨杨练就了独特技能:“一听准”。接听电话,老人口音含混,一时难以听准谁打的。丁杨杨却听得清楚明白,第一时间赶去护理。

“待人热情,整天笑盈盈。”老干部眼里,丁杨杨像个幸福使者,走到哪儿,就会把欢笑带到哪儿。

“没有细心耐心就发现不了问题,也护理不好老人。”丁杨杨经常对身边人说,“所里的离休老干部很多都是战功卓著,咱在这儿当护理师必须认真负责,才对得起这些老英雄。”因此,每当医生给老干部诊治时,她都仔细留意,记录下可能需要心理干预的人员和事项。

一次,丁杨杨无意中发现一位老干部脸憋得通红,几乎说不出话来。她意识到老人可能吃东西卡住了,就立即为其清理喉咙。

2018年8月,丁杨杨转改文职人员,进入省军区机关。入职大会上,身着“孔雀蓝”,丁杨杨英姿飒爽。她誓言铮铮:“文职人员同样担负着强军兴军的重任,我将在岗位上履行好自己的职责,不负青春!”

国防大学联合勤务学院副教授吴艳梅——

把“战场”搬到课堂

■洪大鹏  杨鑫鑫 刘征鲁

“精彩的一线战例”“数据很翔实”……国防大学联合勤务学院副教授吴艳梅讲授的课程,总能引起学员的浓厚兴趣。

从事军事教学25年,吴艳梅的课堂总是充满着“硝烟味”。这不仅因为她的授课内容和弹药保障有关,还因为她喜欢把“战场”搬到课堂。

吴艳梅主张将第一手资料纳入课堂,根据形势发展持续更新,实现课堂与战场的“无缝衔接”。“让每堂课都服务战斗力,越贴近部队越能服务打仗,这是我的目标。”吴艳梅说。

吴艳梅喜欢组织学员发言,也注重倾听他们的观点建议。在她的精心策划下,倡导学员自由研讨的“小班化”教学搞得红红火火。一批批学员在讨论和争论中寻到了实战化启示,摸到了打胜仗门道。

“要想讲好课,必须考虑什么能调动启发学员共鸣。”吴艳梅说。为提升课堂吸引力,她采用建模仿真和三维场景动画等媒体技术,让授课科技感十足。

耕耘三尺讲台,跋涉科研道路。“高新技术发展太快,必须抓紧研究。”吴艳梅把高新技术和制约备战打仗的关键问题,摆在教研首位。

近年来,她主持科研项目10余项,参与国家、军队重大科研项目30余项。她的研究成果为解决装备全寿命数据信息管理、部队弹药需求精准测算提供了有力支持,为深化改革提供了理论支撑。

每一个军人的背后,都有一个牺牲奉献的家庭,吴艳梅也不例外。她常说:“没有家人支持,就没有我今天的成绩。”

2019年10月,吴艳梅以全院教学比赛第一名的成绩参加国防大学教学比武。那时,父亲患病需要手术,母亲为了不牵扯她的精力,直到比赛结束才向她透露消息。

“像梅花一样在寒冬绽放,用美丽的姿态等待春天。”吴艳梅说,为战育人,在这条路上她还要继续贡献光和热。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