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把儿子交给党是应该的,现在要享受特殊待遇是不应该的;我变卖财产奉献给革命是应该的,接受党组织归还的财产是不应该的……”这一席话,出自一位痛失爱子的母亲之口。她叫金永华,是革命烈士王朴的母亲。
1950年初春的一天,西南军政委员会的一个工作组按照上级指示专赴金永华家中,向她颁发其子王朴的烈士荣誉证书,并归还她当年变卖全部家产支持地下党工作的2000两黄金时,年过半百的金永华说出上述这番话。她坚持只收下烈士荣誉证书,却退还了2000两黄金的银行存票。
时间的指针继续回拨。20世纪初,生于富裕之家的金永华自幼好学,并于辛亥革命后接受新式学堂教育,成为女校成绩冒尖的才女。婚后,她与丈夫辛苦经商,成为重庆江北县有名的富商。1921年出生的王朴,在家庭子女中排行老三。
中国极重家教渊源,古今都流传着许多贤母教子的故事。金永华也是其中一位。在母亲的影响下,王朴不仅知道苏武牧羊、岳母刺字、林则徐禁烟以及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故事,母亲的正直、勇敢与善良也深深熏染着他,令他养成崇尚正义、忠实诚信的品格。在那个内忧外患的年代,他开始追求进步并思考着国家的前途与未来。1944年,他考入位于重庆北碚的复旦大学后,与中共南方局有了接触,开始秘密为党工作。
一叶彷徨的孤舟,从此找到了方向。
1945年1月,为建立党的农村革命据点,集聚和培养革命力量,王朴受党组织委派回到江北县,准备建立一所学校以开展秘密工作。建校需要钱,当金永华得知儿子办学是为社会、为国家培养有志向、有追求的人才时,她爽快地拿出30两黄金。几个月后,莲华小学悄然开办。之后,被扩建为莲华中学并接办了志达中学。至重庆解放时,学校培养了数百名穷苦学生,发展了几十名中共党员。
1946年3月,王朴加入中国共产党。虽然他从未向母亲表明自己的政治身份,但身为学校董事长的金永华对儿子的救国理想早就有所了解。坚信儿子人品的她,对他所做的事从不深问,只是选择默默地支持。
次年,经费拮据的川东地下党,开展工作举步维艰。王朴想到了母亲。面对儿子“变卖田产”的请求,金永华犹豫了。这些来之不易的家产,灌注了她与已过世的丈夫多少艰辛磨难啊,何况家中还有一个残疾女儿和年幼的儿子。失去这些财产,孩子们将来怎么办?可是儿子从事的是振兴民族的革命事业,身为一个有正义感的母亲又岂能袖手旁观?
最后,在“义”与“利”之间,她毅然选择了前者。金永华做通了其余孩子的工作,变卖家里的全部田产,折合黄金2000两,悉数交给了地下党组织作为活动经费。她和她的家,从大户人家变成了赤贫者,而她从此真正与儿子站在了一起。
1948年4月,因叛徒出卖,王朴被捕。他和抗日爱国将领黄显声、“小萝卜头”宋振中等人一起关押在白公馆监狱。无论酷刑还是利诱,他始终坚贞不屈。最终,年轻的王朴血染刑场。
白发人送黑发人,世间至哀至痛。坚强的金永华流着泪埋葬了儿子,又踏着儿子的足迹奋然前行,继续以办学名义掩护党的地下工作,直到五星红旗高扬于重庆上空。
1984年5月,已是84岁高龄的她,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她释然地告诉另一个儿子:“我现在可以放心地去见你三哥了……”她去世后,孩子们尊重其遗愿,将她珍藏的王朴所有物品,包括书信,无条件捐给了重庆红岩革命博物馆。
回想母子相依相携的20多个春秋,是母亲养育并教会了儿子去做一个大写的人。而儿子在走上革命道路后又深刻地影响着母亲,引导她从同情革命进而支持革命,最终成为一名坚定的共产党员。如果说儿子用生命诠释了信仰的坚定与执着,而母亲却用简短的“应该”与“不应该”,为同样高贵的信仰做出了朴实无华又动人心魄的阐释。
半个多世纪,光阴弹指。当年的志达中学更名为“重庆市北碚区王朴中学”。当年贫穷的江北县,如今已蝶变成繁华的渝北区。渝北中学校园里,矗立着金永华与王朴母子俩的塑像。母亲短发,着旗袍,神态慈和安详。手拿书本的儿子紧挨在母亲身边,唇角含笑。母子俩深邃的目光,投向同一个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