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午就开始铺天盖地下着的棉花雪,到了落日时分,还没鸣金收兵,仍扯地连天地飘落着。山野穿上了厚厚的白色铠甲。天刚擦黑,北部战区总医院应急医疗分队的两辆军用越野卡车,突然出现在了山谷里的杂树林旁。从前头那辆车上下来的三十来名医护人员,动作麻利地将后面那辆车上的物资器材卸下来,又在树林中最宽阔的地方快速地支起了一顶军用帐篷。帐篷里面用隔断设置手术室、消毒室、注射室,还有供四五个伤员休息的床位。帐篷门外两旁各站着一名全副武装的战士,还有两个荷枪实弹的游动哨在帐篷四周负责警戒。
“他们将临时野战医院设在山谷的树林里,既利于隐藏,又便于机动,地点挑选得完全符合作战要求。”在树林外、一个隐蔽的雨裂沟里,“蓝军”班长压低声音,对着紧紧围在他周围的战士下达命令:“行动!”
晚上10点多,雪住了,却刮起了刀子风。两个移动哨钻进帐篷后,再也没出来;帐篷门两旁的哨兵也前后进了帐篷,随后也没有露头。这一切都被藏在一个土坎下的“蓝军”班长,用夜视望远镜发现。机不可失,他一跃而起,其他十几个“蓝军”士兵也都从各自隐蔽的雪堆里钻出来,悄然移动至帐篷边。
“蓝军”班长率先从帐篷门帘的缝隙里闪了进去,其他队员也紧跟着冲了进去,却发现帐篷里空无一人。懊恼之余,“蓝军”班长很快发现了蛛丝马迹:只见帐篷后面的厚雪上留下了一大片爬行的痕迹。原来,医护人员是从帐篷后面钻出去的。顺着雪地上留下的痕迹,“蓝军”尾随了大约一公里,却发现医护人员的脚印呈扇子面形散开了,向着1号高地延伸了过去。
医护人员分散开来,让只有一个班兵力的“蓝军”着实头疼。1号高地,正是医疗队负责救护的区域。“蓝军”只得再次就地潜伏,打算等医护人员运送伤员返回途中,再进行攻击。
这支应急医疗分队在这一回合的“战斗”中之所以表现出色,得益于平时的实战化训练。为提高医护人员的战场保障能力,北部战区总医院从全院挑选出若干名业务精、素质好的医护人员,组成应急医疗分队,并抽组军事素质过硬的战士组成“蓝军”当陪练。在高难度、高强度对抗中,磨炼队员的意志品质、快反能力及军事素质,提高他们执行急难险重任务的能力。经过反复锤炼,医疗队员们的军事素质得到全面提高。这次演练,对于“蓝军”的偷袭,队员们始终保持着高度警惕。
拂晓时分,随着两发红色信号弹腾空而起,炮火开始向“敌”纵深延伸,1号高地上的“红军”官兵们如离弦之箭一般向“敌”前沿阵地冲去。突然,“蓝军”一个暗火力点喷出一串串火蛇,密集的子弹压得战士们抬不起头来,还有战士负伤了。
危急时刻,匍匐至“敌”暗火力点右侧射击死角里的军医刘欣伟突然站起,对着“敌”暗火力点连投了两枚手雷,“蓝军”火力点被炸得哑了火。前进的障碍拔除了,战士们又继续向前冲去。
刘欣伟向身后的队友挥了挥手,几名医疗队员跟了上来。受伤的战士得到了及时救治,还有一个左腿受伤严重的战士需要做缝合手术。几名医疗队员护送着担架朝野战医疗帐篷跑去。眼看着医疗队员就要钻进帐篷,“蓝军”班长带领战士们呼啦一下从隐蔽处冒了出来,将医疗队员和伤员团团围住。心里想着总算扳回了一局,谁知几乎同时,医疗队员们包括伤员在内,也将黑洞洞的枪口指向了“蓝军”。
原来,这名伤员是由一名军医扮的,真正受伤的战士此时正在另一处临时搭建的简易手术台上做手术呢。这次战斗,应急医疗分队队员们的技战术水平经受住了考验,交出了一份合格答卷……
北部战区总医院充分发挥骨干队员的传帮带作用,轮流组织各科室医护人员进行实战化训练。训练的前几天,实施的是地图标绘、战伤救治、医疗方舱展开撤收及舱内装备使用、手术车展开撤收及致伤动物手术等“静态”内容。最后一天的项目是战斗条件下的徒步行军。
山野丛林间,各个梯队间隔半个小时出发,迎着如刀的寒风,踩着积雪,沿着蜿蜒的羊肠小路,顽强地向着陌生地域挺进。突然,在前方一处仅可容一人通过的路口,飘起了黄色的烟雾!
“戴好防毒面具!”指挥员及时下达命令!医疗队员们熟练地戴好防毒面具,迅速通过染毒地段。
敌情不断,一路行军,一路战斗。医疗队员们在茫茫雪野里,刮起了一阵白色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