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3月,在毛主席发表“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的第二年,由八一电影制片厂出品的故事片《雷锋》上映,电影主题曲《雷锋,我们的战友》随之迅速在祖国大地唱响。这首歌是我调到八一厂后写的第二首电影歌曲。那年我27岁。
其实一开始,我是另一部电影的作曲,但那个电影的导演是个新手导演,他怕我们俩都是新手要搞砸,就建议我跟另一位资深作曲家换一下。我挺高兴。因为学雷锋热潮掀起后,我们对雷锋都十分敬仰,而且当时我也年轻,觉得能让我写歌、给我任务就挺好。就这样,我意外地成了电影《雷锋》的作曲。
为《雷锋》写主题歌,是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我憋着股劲儿,想把这个歌写好。带着压力和动力,我到了雷锋生前部队体验生活。去之前,我请沈阳音乐学院的一位教授写歌词。他很快写好了词,叫《高岩之松》,把雷锋比喻为高高岩石上长出的一棵松树,以显示雷锋精神的高大。我当时觉得这个形象鲜明、立意突出。我很快谱好曲子,还给教授唱了,他很认可,我也挺满意。我就带着这个歌谱到雷锋部队去了。在部队里,我和战士同吃同住同劳动、同训练同学习,还帮着雷锋开过的那辆“嘎斯”十三号车的司机修理车子。这期间,我5次采访培养雷锋入党的指导员高士祥,两次采访雷锋的战友乔安山,参加了雷锋班的班会,还到雷锋当校外辅导员的学校去找校长、老师了解情况,到雷锋劳动过的鞍钢工厂参观。
雷锋的战友们给我讲了他很多日常的事情。比如,雷锋把自己有限的津贴,以战友的名义寄给战友家里。吃饭不小心掉在地上的饭粒,雷锋要捡起来吃掉。周日他们放假出去玩,有战士口渴了到街上买汽水、冰棍解渴,雷锋是用军用水壶带水喝,还提醒战友:“带来的水不是一样解渴吗,何必花那些钱呢?省点钱买几本书学习学习、提高提高多好。”乔安山说,有一次雷锋生病发烧,还去帮助附近的小学盖房子。在电影《雷锋》里,有一首歌叫《为社会主义大厦多添一块砖》,唱的就是这个真实的故事。给我触动最大的,是参观连队的一个展览。当时的展厅是个小土房。我在那儿,见到了雷锋的“节约箱”,里面有雷锋从外面捡回来的螺丝钉,还有他穿过的补了又补的袜子、衣服鞋子什么的。就像毛主席说的,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雷锋做的每一件事单个看起来可能觉得是小事,但正是这些生活中说不完道不尽的小事,塑造了他不朽的人格。
于是,我发现问题了,“高岩之松”不是雷锋的特点啊。你要说这是董存瑞、黄继光可以,但是这不是雷锋。雷锋是在一点一滴的日常生活中展现了伟大精神,他的特点应该是伟大寓于平凡。雷锋也说:“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这是很不容易的。概括起来,我认为,雷锋精神就是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这是他的特点,而不是战场上的流血牺牲。雷锋是属于和平年代的英雄。我有了这个认识后,就毅然放弃了《高岩之松》。但那位教授无暇修改,我只好自己作词作曲。
关于雷锋的歌,当时已经有好几首成功之作了,比如广为传唱的《学习雷锋好榜样》《唱支山歌给党听》《八月十五月儿明》《接过雷锋的枪》等。如何在一个大众熟悉的领域另辟蹊径?我想如果我写得雷同了,那老百姓也不见得愿意听,我要有新颖的地方。
从部队回来后,我每天冥思苦想。有一天晚上,夜里12点多钟了,我也累了,就靠着床头想休息一下,但脑子还是停不下来。我一直在想:怎么体现伟大寓于平凡?音乐主题应该用什么样的?突然,“雷锋,我们的战友,我们亲爱的弟兄;雷锋,我们的榜样,我们青年的标兵”,这两句带着旋律的词在脑海里冒了出来。我一机灵,主题找到了,这里面伟大和平凡都有了。我马上翻身起床,拧开台灯,记录下来。但是词还没有,那就先把曲子写下来。顺着这两句词,我一口气把全部曲调都写了出来,如释重负。虽然就只有这两句词,但我心里有了底。第二天,我又赶紧就这个主题把歌词填完整。
歌曲我采用了进行曲的样式,强调前进的队伍不可阻挡的感觉,代表一种时代的声音和革命队伍的气势。创作,就应该追求自己的独特风格。这个主题果然得到了大家的认可。这首歌传唱开之后,我收到很多人的来信,找我要这首歌的曲谱。
《雷锋》电影音乐的创作对我来说具有里程碑意义。它让我明白两个道理,一是艺术要扎根生活,要深入人民。创作要向生活要灵感,要激情,要艺术的真善美。如果说这首歌有一些新颖的地方,那得益于我十分虔诚地深入雷锋部队的生活。我是深入生活之后才发现了雷锋的独特之处,才创作出一个贴合他的音乐形象。另外就是创作到一定高度时,你能不能更上一层楼,就在于是否能够坚持、能够迎难而上。为山九仞,功亏一篑。创作道路上,苦思苦想不能停,要一直很努力。我后来写《地道战》《挺进中原》等,都是秉着这样的创作精神完成的。
傅庚辰,著名军旅音乐家,国家一级作曲,被中国文联、中国音协授予中国音乐金钟奖“终身成就音乐艺术家”称号。创作有《地道战》《映山红》《红星照我去战斗》《雷锋,我们的战友》《毛主席的话儿记心上》等众多脍炙人口的经典歌曲。本文根据傅庚辰接受本报记者袁丽萍采访时的记录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