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军营观察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这是属于军人的“诗与远方”


■本报记者 李一叶

第一视角
独家原创
34号军事室

如果不是来到5592高地,5592对于中士西热尼玛来说,只是一串普通的数字。

如果不是来到伊木河哨所,伊木河对于上士黄勇来说,只是一个陌生的地名。

两个相隔万里的地方,在两位素昧平生的边防军人心中,此刻却有着一个共同的精神坐标——这是属于他们的“诗与远方”。

“诗与远方”,当今社会这一极富情怀的表达,意味着什么?

有人说,是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有人说,是挪威的森林;有人说,是青藏高原的雪山……青春路上,每个前行的人都怀揣着心中的“诗与远方”。同样,属于中国军人的“诗与远方”,也与选择有关。

来到一个地方,或许不是自己的选择;坚守一个地方,一定是自己的选择。

来伊木河边防连时,黄勇只有18岁。如今,一晃8年过去。离家3100多公里,是黄勇反复计算的距离。起初,他也很想家,但牺牲的老连长杜宏让黄勇选择坚守在这里。

伊木河所有景色里,黄勇最钟爱营区旁边的一处小树林。那里,有一年四季都看不腻的风景。他在这里找到了心底的宁静。

年复一年,黄勇记录下这里春夏秋冬的样子。直到有一天,他把自己最爱的景色分享给最心爱的女孩。那个女孩,如今成了他的妻子。

接受平凡日常,是对生活的领悟;怀揣“诗与远方”,是对理想的坚守。

坚守在5592高地,西热尼玛在日复一日的雪冷血热中,感受着独属于边防军人的热血沸腾。“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尽管这位藏族小伙背诵不出太多抒发壮志豪情的边塞诗歌,但他和战友们有自己的格言:“寸土寸金寸心”。这6个字,镶嵌在山体上,也刻在他们心上。

很多时候,于军人而言,“诗与远方”并不遥远,而是在“寸土寸心”之间——“寸土”见使命,“寸心”见信仰。

那天,关于5592高地的新闻登上热搜,迅速刷屏。尽管西热尼玛的镜头只有5秒,但母亲还是一眼认出了他。母亲小心地把视频保存在手机里,反复播放时,眼神里半是心疼、半是骄傲。

那天,母亲在电话里告诉儿子:“全国人民都看见你啦!”西热尼玛调皮地回答:“因为儿子站得高啊!”

所谓“诗”,一种壮志凌云的豪情;所谓“远方”,一种对信念的追求。

“无穷的远方,无尽的人们,都与我有关。”某种意义上,这就是军人的“诗与远方”:当需要选择坚守时,他们会矗立成一座沉默的山;当需要选择冲锋时,他们会化作一把锋利的剑。

有一种“远方”是驰骋疆场——战机呼啸空天,战舰驶向深蓝,长剑倚天出鞘,战车冲锋突击……未来战场,中国军人书写的诗篇是敢于胜利。

有一种“远方”是守护和平——从联合军演到国际比武,从远海护航到海外撤侨,从维和行动到异国救灾……世界舞台上,中国军人书写的诗篇是祖国尊严。

有一种“远方”是默默奉献——挺立冰封哨卡,坚守大山密林,头枕浪花波涛,双脚丈量国界,豪饮寂寞孤独……军旅岁月中,中国军人书写的诗篇是绝对忠诚。

在阿拉山口边防哨所,有一面雕刻着祖国地图的墙。地图两边配有这样两句诗:“祖国在心中,故乡在梦里。”

“家国情怀”4个字,字字连着远方,字字皆是诗行。或笑傲沙场,或铁汉柔情,官兵们把家国之爱,铭刻在一个个战位上。

假如有一天,风雨来临,军人会毅然选择扑向风雨,而平安——是军人献给祖国和人民最好的“诗”。

连线战位 北部战区陆军某边防旅伊木河边防连

有一种青春叫雪冷血热

■程晓栋 本报记者 李一叶

向北,向北,再向北。

在祖国版图上,蜿蜒曲折的河道勾勒出雄鸡巨冠的轮廓。额尔古纳界河南岸,驻扎着被称为“北疆第一哨”的伊木河边防连。

冷的边关热的血。在这里,每年无霜期仅有80余天,最低气温-57℃;在这里,有一群官兵,像樟子松一样无惧风雪;在这里,有一种青春,叫雪冷血热。

认识一个人,爱上一个地方

春节到了,王昊杰有些想家。

从小在贵州长大的王昊杰,从未想过有一天,自己会来到这么远的地方。

铁路、公路、山路……和许多来到这里的年轻人一样,这位来自南方的列兵觉得,通往伊木河的路“曾经那样远”。

经历过这里的第一个寒冬,倾听过许多发生在这里的新鲜故事,王昊杰觉得通往伊木河的路如今又这样近——近到“你不知不觉爱上这个又冷又陌生的地方”。

让王昊杰真正爱上伊木河,还得从认识一个人开始。

站在营区向南眺望,一座雕塑屹立在额尔古纳河畔——一位北疆卫士手持钢枪,驻足远望,表情凝重,仿佛即将再次踏上曲折蜿蜒的巡逻路。

“这是我们的老连长杜宏。”王昊杰至今记得,站在他们这批刚下连的新兵面前,上士王宪金介绍这尊雕像时流露出的敬仰。

2015年12月30日,在检查哨所工作途中,老连长杜宏不幸从悬崖上跌落。傍晚,战友们找到他时,他的身体已被冻僵,鲜血洇红了皑皑白雪……

王昊杰首次参加武装巡逻,从王宪金口中听到了更多关于老连长杜宏的故事。

“我印象最深的是和老连长一起参加比武的场景,他拼命的样子让你震撼又让你心疼。”跋涉在崎岖不平的山路上,王宪金一手持枪一手拉着王昊杰的胳膊说,那次参加比武,400米障碍过云梯时,老连长左臂脱臼了,几次掉下来,几次又爬上去,疼得直咬牙……最终,老连长夺得了13个比武课目中的7个第一。

那一次,王宪金牢牢记住了老连长杜宏说的一句话:“伊木河的兵,没一个孬种。”

寒风裹着雪花,扑在王昊杰的脸上。听到这句话,这位气喘吁吁的新兵不由挺直腰板,加快脚步。那一刻,王昊杰有一种感觉:老连长仿佛就在他们巡逻的队伍里,从未离开。

“老连长在这里待了11年,也爱了11年。”一路上,踏着厚厚积雪,迎着呼啸的寒风,王宪金向第一次巡逻的新兵们讲述着老连长的点点滴滴——

那年,杜宏提干去上学。毕业分配时,他坚决要求回到伊木河:“伊木河是我的家,回来就踏实了。”

那年,在连长岗位干了5年的杜宏,荣立二等功,符合晋升条件。他私下和相熟的战友说:“要是能还在这个营提职就好了,因为营部就在咱伊木河的院子里。”

“这个寒冷又寂寞的地方,为什么让老连长这么舍不得?”巡逻归来,满心好奇的王昊杰跑到学习室,找到更多老连长的故事。读着读着,这位新兵的心中升腾起一股从未有过的神圣。

这个春节,是王昊杰在部队过的第一个年。他给远在家乡的父母发了条长微信:“爸爸妈妈,能到伊木河当兵,真是我的幸运。因为,我在这里遇见了一个人,他让我爱上了这个富有诗意的地方。这里不仅有美丽的额尔古纳河,有一望无际的大森林和那白桦林中的小哨所……”

那天,发完微信,王昊杰一个人来到老连长的雕像前,待了很长时间。眺望着雕像前方那条巡逻路,王昊杰在心中默念:“老连长,你放心,伊木河,有我们。”

这里有多冷,这里有多暖

今年春节,王昊杰还认识了一个老兵。

那天,连队收到了杨智寄来的一批取暖物资。这位退伍老兵在信中说:“如果再让我选择的话,我还来伊木河,还要和战友一起战风雪、斗严寒!”

11年前,杨智一路向北穿越茫茫雪野,来到伊木河当兵。尽管有心理准备,但这里极寒的天气还是让这个小伙吃惊不已。

“感觉像掉进了冰窖里一样,我们这些从南方来的兵全都从基本的生存本领学起。”读着老兵杨智写来的信,王昊杰倍感亲切:字里行间,简直说的就是自己——

学走路,冰雪地上行走,不能大步流星,要碎步慢挪,一不留神就会跌跟头;学喘气,出操、巡逻时,只觉得扑鼻凉,戴面罩要是露出口鼻,鼻尖就会冻得疼痛难忍,不露口鼻,又会呼吸不畅,憋得难受;学穿衣,穿得太多,影响训练时的战斗动作,穿得太少,刚出门就浑身冻透……

“那个生日,是我过得最开心、最难忘的一个生日。”视频通话时,杨智讲起自己20岁生日的场景,仍旧难以平静。

那年,大雪封山已有一个月。为了给杨智过生日,班长张利悄悄把连里平时发的苹果和泡面“藏”起来。谁知天气太冷,等到生日那天,张利拿出珍藏已久的“礼物”,发现苹果已经冻烂了一半……

“等我下次休假,给你带最好的生日礼物。”听着班长饱含歉意的话,看着桌上的苹果和泡面,杨智感动得泪流满面。

“在伊木河,最不值钱的就是钱。”当时杨智的感受,和今天王昊杰的感受一样:“这里,冷的是化不开的冰雪,暖的是化不开的情谊。”

如今,班长张利也已经退伍了。回到家乡的张利还经常会梦见老连长杜宏。“梦里,连长过来叫我和他一起去撵马。”张利说,“我觉得,只要在梦里,连长就会一直在我的生活里。”

“人的一生,关键的时刻就那么几个,就看你认识什么人,走的什么路。”今年伊木河的冬天格外的冷,但王昊杰常常觉得心里暖暖的。

边陲再远再冷,也有春暖花开

闲暇时刻,王昊杰总会在活动室的角落里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

上士黄勇席地而坐,一手画笔,一手雕刻刀。随着画笔的精心点缀,朵朵红花散落在面前的桦树皮上。

“各种各样的根雕和烫画,材料全是就地取材的桦树皮、枯树枝,以及形状各异的石头。”在活动室的文艺作品展示区,各式各样的作品常常让王昊杰看得钦佩不已。

“这幅画是要送给我妻子的,这些桦树皮代表着这片冰封的土地,点点红花代表着我的心。”这幅北国风景图,黄勇想等妻子来队时送给她。

年前,由于道路和天气影响,妻子来队时间一推再推,在距离连队最近的中转站,她一待就是一个多月。直至上级为连队开通冰道后,这幅作品才由黄勇亲手送到了妻子手中。

这些天,黄勇带着妻子走遍营区的每个角落:马舍、猪圈、菜地、长廊、河边,还有那条巡逻路……

那天,陪妻子站在岗楼上,黄勇感到一种由衷的自豪与神圣。抬眼望去,哨所旁,一幅用白桦树桩拼成的祖国版图上,“祖国在我心中”6个鲜红大字被皑皑白雪映衬得格外醒目。

望着这一幕,妻子感慨地对黄勇说:“你们多像这里随处可见的樟子松。”雪原之上,这些树一棵一棵看来,都很普通,但这些樟子松站在一起,就是一道屏障,足以抵挡凛冽的寒风。

春节假期结束,妻子也要回家了。临走前,她对黄勇说:“明年我还要来,来看一看你嘴里说的界河开化、春暖花开,看一看那满山的杜鹃花到底是有多好看。”

其实,有句话黄勇一直埋在心底:军人心中的春暖花开,从来不分季节。岁月静好、山河无恙,就是军人的“春暖花开”。

连线战位  西藏日喀则军分区某边防团哨所

有一种誓言叫“5592”

■冯亚坤 邬 军

新年伊始,一条视频登上微博热搜,引来广大网友热议点赞——

视频中,西藏日喀则军分区某边防团5592观察哨的一群年轻官兵,牵动着万千国人的心。

5592观察哨,顾名思义,位于海拔5592米的观察哨。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5592只是个数字。对于坚守在这里的边防官兵来说,这里却是承载着军人使命的高地——这里,是他们奉献青春的哨位,更是他们誓死捍卫的阵地。

中士西热尼玛“出镜只有5秒,就被眼尖的阿妈‘逮’到了”。在强烈的紫外线照射下,这位藏族小伙和战友们早已是同一种肤色。没想到,母亲还是在人群中一眼找到儿子。

母亲既骄傲又心疼,叮嘱儿子:“注意身体!”西热尼玛回答:“这里是我们的国土,也是我们的家乡,在这里站哨,责无旁贷!”

看着日历上鲜红的数字,西热尼玛这才意识到,又要过年了。

对于他来说,“回家过年”是始终藏在心底的愿望。入伍7年,家住西藏的他总是把春节休假的机会让给其他战友。

一年前的大年三十,是个寒冷冬夜。轮完一班岗的西热尼玛拨通家里的电话。“阿妈!”刚唤了一声母亲,泪水便模糊了他的双眼。

“新年快乐!”西热尼玛强忍住眼泪,给家人送去几句新年祝福,便匆匆挂断电话。

军人再坚强,也无法阻挡心中对亲人的思念。使命在肩,中国军人选择把这份思念留在风雪巡逻路上,把忠诚挺在边关。

此刻,上士滕志强心中牵挂着家乡的父母,以及在家中默默等他的未婚妻。

归队那天,看着刚拍的婚纱照和沉默不语的未婚妻,滕志强心中满是愧疚,来不及跟爱人好好道别,便要匆匆奔赴边防。

高原上的信号,有时如同氧气一样,“一格难求”。两人通电话的次数屈指可数。好在,未婚妻的一句“我懂你”,让滕志强倍感心安。

2021年1月,休假在家的滕志强和未婚妻,专程去县城领了迟来的结婚证。

“这是我用生命守护的地方,站在这里,总能感觉到背后有盏灯在照着自己,有万千目光在这里汇聚。”那年,滕志强所在连队分到了调往西藏边防一线的指标,滕志强第一个递交了申请书。

带着战友们的祝福,滕志强登上了西行的航班。从江南水乡到雪域高原,从小桥流水人家到雪山冰川黄沙,滕志强跨越近万里,如愿以偿来到了边防一线。那时,他的父母仍蒙在鼓里。

最初的5592,不过是地图上的一个高程数据。最先来到这里的军人们,用信念和誓言开路。

“周围全都是大石头,只能硬往里开,实在开不动了就下车徒步前进。”驾驶员范世鲜对当初的5592之行记忆犹新。

凌晨,范世鲜起来提前发动车子;夜晚返回后,他和战友们还得检修车辆,确保车况良好……

多少次,他们迎着晨曦出征;多少次,他们伴着星辰凯旋。从驻地到这里,每一道车辙都是范世鲜和战友们勇气的见证。

这里没有绿水青山,有的只是绵延不绝的荒原和整日怒号的狂风,但这里倾尽着一群军人的热爱。

“脚下是国土,背后是家乡。”正如中士西热尼玛所说,“只要站在这里,脚下就能生出无尽的力量。”

图①:北部战区陆军某边防旅伊木河边防连执勤组沿界河开展徒步巡逻。

图②:西藏日喀则军分区某边防团哨所扎根5592,守望和平与安宁。

程晓栋、卢亚鹏摄

版式设计:梁 晨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