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点提示
●在可预见的未来,战争仍将以机械为载体,以网络信息体系为支撑,突出智能化指挥控制决策,并在新领域、新维度拓展战争空间。
●跳出单“化”发展的机械僵化模式,突破机械化战争、信息化战争的思维定式,在认知域完成“三化”深度融合,是促进“三化”固强补弱、汇聚创新的前提。
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以下简称“三化”)存在相对独立的理论体系、发展路径和建设模式。加快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进程,需要在锚定整体发展目标前提下,统筹管理,科学布局,体系规划,全面推进“三化”融合发展。
注重创新“三化”融合发展思维理念
知之深则行愈达。“三化”融合发展,首先是发展思维的融合和管理理念的创新。跳出单“化”发展的机械僵化模式,突破机械化战争、信息化战争的思维定式,在认知域进行“三化”深度融合,是促进“三化”固强补弱、汇聚创新的前提。
不论机械化、信息化还是智能化,都能在各自领域产生出不可替代的优势作战能力,但也存在靠自身技术体系难以克服的短板弱项。从系统整体角度去思考“三化”融合问题,用融合的思想分析战斗力生成总体目标与分目标任务的关系,解读能力要素与生成路径的关系,以体系演进、融合发展的思维理念引领推动各“化”融合的互补、外溢和聚合作用,有助于实现超越各“化”极限的颠覆性成果。以创新的思维理念打开“三化”融合发展思路,实现各“化”深度融合的整体协调发展,实现跨领域、跨系统、跨层级的各“化”战略资源一体设计、统筹利用,才能最终形成强强融合、优势互补、生态开放的体系作战能力。
科学统筹“三化”融合发展战略需求
军事需求引领“三化”融合发展的方向。面对即将到来的智能化战争,围绕未来战争形态和有效遂行作战任务需要,科学构想未来战争的作战环境和军事任务空间,设计针对性作战概念,构建具有前瞻性、实战性的军事需求体系,形成完整、准确、一致的“三化”建设需求清单,才能有效牵引“三化”科学发展。
在可预见的未来,战争仍将以机械为载体,以网络信息体系为支撑,突出智能化指挥控制决策,并在新领域、新维度拓展战争空间。战争系统更多体现的是一种兼具“三化”特点的融合战争,“以能取胜”“以准取胜”依然有效,但逐渐向体系智能转化,通过让机械化武器装备、信息化指控系统更具智能性,实现“以智赋能”,最后“以融制胜”。
构建牵引“三化”融合发展的军事需求体系,并不是将现有的军事需求推翻重建,而是改变传统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各自独立、线性链式升级发展的思路,采用“三化”立体融合、迭代升级的创新发展思路,统筹军事系统各领域各层次的建设发展需求,不仅在工程技术层次和武器装备层次“融合”,还要在战略、战役甚至战术层级“融合”。以“融合”催生新质战斗力,形成能够打赢未来战争的新型作战力量体系。
优化完善“三化”融合发展规划计划体系
“三化”融合发展涉及领域广、层次多、建设周期长,尤其是科学技术的突破对发展目标、路径和模式产生影响大,有时甚至是颠覆性影响。这要求“三化”融合发展既要突出作战牵引、以战领建,也要符合“三化”融合的内在机理与发展规律,还要兼顾当前与长远、重点与全局、战略与战术、理论与技术,是一项难度极高的复杂巨系统工程。系统完备的规划计划体系能够对“三化”融合发展的目标、原则、内容、路径和策略进行科学的规定,也能够揭示和描述“三化”融合发展的内在规律,是推进“三化”发展优势互补、效能倍增的有力工具,是解决复杂巨系统建设的有效手段。
坚持以“融”促战、以“融”促建,统筹协调“三化”对备战打仗和改革发展的双重要求,综合考虑长远谋划和阶段安排。通过规划体系,明确“三化”融合发展的目标布局、重点任务、发展路径,构建面向未来、面向长远、面向全局的“三化”融合发展格局。通过计划体系,将规划体系进行细化、分解和完善,将着眼长远的战略设计图谱转化为紧贴当前的行动计划方案,为各领域各方向各层次推进“三化”融合发展提供切实可行的操作指南。
建立健全“三化”融合发展管理机制
“三化”融合发展,不仅涉及武器装备、指挥控制等作战要素的建设与运用,同时还涉及教育训练、后勤保障等多部门多领域。应充分发挥新的领导管理体制优势,加强“三化”融合顶层设计、集中统管和体系统筹,健全“三化”融合工作管理机制,统合战建各部门全领域,以管促融,解决“三化”融合发展中谁来融、怎么融、融什么的问题。
首先,建立健全决策机制。“三化”融合发展涉及不同领域专业化建设,重大问题的专业性很强,应依托各领域专家构建不同层级的专家服务和咨询体系,充分发挥专家智囊决策咨询和技术支持作用,形成支撑“三化”融合发展的决策组织和技术平台。其次,建立健全计划协调机制。融合本身就是一个多方协调发展的过程,“三化”融合发展应建立跨战区、跨军种、跨部门的横向协调机制和军地协调机制,协调对接各方军事需求,协调共享各方资源,协调制订计划规划,实现上下衔接、纵横协调。再次,建立健全评估机制。评估机制是评估主体间各种关系的客观、科学的反映。要建立健全“三化”融合效能评估链、监督链、激励链。以战斗力提升、体系贡献率、科学水平为主要评估标准,突出理技融合、实验验证相结合,突出非对称制衡能力创新与运用。按照评估目标、指标、程序方法和结果运用监督链路,进行全程性的、实时纠错式的监督与评估。不断完善激励链,营造创新环境,提升“三化”融合发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