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边地,澜沧江与峻险壮阔的横断山脉狭路相逢,一路呼啸而下。当奔涌激流来到一处峰巅横绝的峡谷,便有了一个响当当的名字——糯扎渡。
江水奔流不息,山与水的交界处,有一群守坝兵。
糯扎渡水电站位于澜沧江上游,是国家实施“西电东送”和“云电外送”的重大核心工程,也是云南省境内最大的水电站。
这个春节,澜沧江畔风煦日暖。武警官兵守护江水,也守卫着大坝。他们眼中心里,云水盘桓间满满都是绿色,拂面清风里浓浓皆是春意。
正月初六,按照驻地拉祜族春节“喊春”的习俗,武警云南总队普洱支队糯扎渡电站执勤中队官兵来到大坝上,用各自家乡的方言乡音畅喊迎春。
“春天好”“祖国好”……一声声问候好似春风,将勃勃生机送给澜沧江大峡谷。这,也是他们给予春天最诚挚的问候。
——编 者
绿色情怀又逢春。
春节,“大坝守卫者”们举行了一次特殊的仪式——即将告别战位的老兵带领刚刚迈入军营的新兵,沿大坝进行“最后一次”和“头一次”的巡逻。
到了最高服役年限的四级警士长杜云金,率队走在最前面。这位平时少言的老兵此刻的话语里充满了诗意:“我们在春天交接岗,你们要继续守卫这里的春天。”
有一个词叫“江山”——大地上大江与高山的交汇,构成了万里河山的血脉骨骼,从而使我们的家园故土,充满了神奇魅力。澜沧江流域是拉祜族的聚居地,在拉祜语中,“糯扎”之意为“英雄”。
此地名源于一个传说——一位拉祜英雄于此涉水渡江而战,将兴风作浪的蛟龙搏杀擒缚。“糯扎渡”由此得名。
那些流传千年的故事已在岁月中沉寂,直到“高峡出平湖”——国家实施“西电东送”和“云电外送”的重大核心工程、云南省境内最大的水电站建成投产,这片遥远的山水风景才再度惊艳于世。它的名字中的“英雄”二字,也因其建设者、守卫者被赋予了新时代的精彩。
2118级,向天空延伸的“天梯”
一到糯扎渡电站,就想起一句著名的诗句:“伟大的事业,总是建立于人与群山相会时。”
多年记者生涯足迹留边关,相遇过一座座陡峭雄峻的高山,攀登过一条条奇路险道,但今天要随官兵们攀爬的这条巡逻路,还是让人心头一惊、满把冷汗。因为此路并不铺展在地面,而是朝天空延伸。官兵们将其称为“天梯”。
当波浪滔滔的澜沧江被截流于深邃的糯扎岭大峡谷后,汇聚成237亿立方米蓄水量的水电站主库区。而设于糯扎岭顶峰云天相接处的全景瞭望哨,就成为这片浩荡水域预警的“烽火台”。
它不仅是观察整个库区的重要点位,而且还有许多记录数据的重要仪器置放于此,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它被列为部队的重要守卫目标,除了常规的执勤外,还必须定期巡逻勘察、保持高度警戒。
糯扎渡电站是国家“绿色环保水电示范工程”,在整个工程施工中执行了严格的环保标准。为了不破坏原生态植被和土壤层,修建这条直通云端山巅的巡逻道时,没有开山凿石破土。所谓路,只是在横巅绝岭上铺嵌了一道可供攀爬的金属梯子,云里雾里通向山顶。乍一望去,颇有几分诗意与浪漫。官兵们则将其称为“英雄喉”。
喉者,险要之道也,且看这样几个让人心头一颤的数字——
这条“天梯”共有2118级台阶,宽度则不足一米。既然是巡逻,官兵每次攀爬都必须携带武器装备、应急工具等,平均负重40余斤。加之高山峡谷间天气多变、路面湿滑,脚在金属梯阶上站稳都不易,更别说攀上爬下了。
据测量,这条悬挂在山崖的攀梯最陡之处超过了80度,几乎可用“垂直”来形容。同时,山崖间碎石滚落、蛇虫袭扰等,亦是须时时提防的意外之虞。
风雨雷电、雪霜寒冰本是攀登的禁忌,可天气越恶劣越需要加强巡逻,以便及时发现、消除安全隐患。明知有险偏要行,四级警士长杜云金就是这样的“全天候”巡逻高手,16年间在“天梯”上留下了近千次巡逻的记录……
“不怕困难的最高境界是战胜困难。”这是哨所官兵的“口头禅”,也是他们实打实的行动。官兵们有一本堪称“独门秘笈”的训练手册,上面的20多项训练要目,全部是一代代官兵用伤痛和汗水积累下的。
翻看其中,有双脚怎样有节奏交替迈进的方法,有随着海拔的升高呼吸急促时保持身体平衡的要点,还有怎样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地观察四周的步骤。新兵们刚来时,完成一趟崖壁陡梯巡逻需要约3个小时,而经过这些从实践中摸索出来的心理素质和攀登技术的训练,一个小时之内全副武装地登上2118级阶梯已不在话下。
当然,无论什么训练,都离不开时时都必须绷紧的使命责任这根弦。
有一天大雨滂沱,杜云金带队巡逻至山腰,发现顺着山崖流下的水里裹有红泥土。这说明山顶的土质已经在暴雨中疏松,可能会引发山体滑坡。杜云金当即决定中止巡逻,以最快的速度下山,然后果断吹响“紧急避险哨”。不到5分钟,果然就出现了滑坡。由于处理及时,不仅预警了险情,也保护了战士们的安全。
还有一次巡逻返回后,从监控中发现山顶有一个摄像头被没清理干净的杂草挡住了。有人说下一次再处理吧,杜云金却一言不发地重新披挂好装具,带队再次攀爬回山顶清理现场,直到摄像头恢复了观察视野。回来后,他立马就召开班务会检讨了自己的疏忽……
说实话,我们所采访到的这些故事都算不得惊心动魄,难免有些“遗憾”。但电站领导介绍的一个数据却胜过所有的传奇——糯扎渡电站从2012年首台机组投产发电至今,一直在安全、平稳、顺利地运行发电。中队建设也如脚下的滔滔江水一直在“激流勇进”——成为总队表彰的“基层建设先进中队”。
“千山不隐响,一叶动亦闻。”用自己平凡的奉献护卫着祖国的平安,这就是军人们最大的功勋。
1445米,军语中的“巡逻距离”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一幅著名的云南昆明大观楼长联,写尽滇池的壮阔与浩荡,被誉为“天下第一长联”。而被糯扎渡电站那条巨龙般大坝拦蓄的库区水域,则相当于“喜茫茫空阔无边”的16个滇池。
中队有6个担负执勤任务的哨所,坐落在261米高的大坝右岸的那一个,被誉之为“最美哨位”。由于水电站的特殊位置,大坝被两岸对峙的悬崖拥簇着,亚热带特殊的气候环境使得云海与太阳在这里交织成一幅千变万幻的图卷,整个哨位像坐落在彩云之上,当如万马奔腾的泄洪水飞流涌下,其壮美之景如诗如画……
然而,对大坝的卫士们来说,如潮水一般涌来的不是美景风光而是使命责任。
这道被称为“攀登技术险峰工程”的大坝,从左岸到右岸,长度有1445米。但在部队守卫任务的军语中,却将其称为“巡逻距离”。
“何谓巡逻距离?”
支队领导这样回答:这一段距离,就是我们必须守卫的阵地,标定着我们担负的责任与使命。
“逝者如斯夫。”水电站的特点是,只要水在奔流就没有节假日。
官兵们每一天都在用自己的脚步丈量着忠诚与坚守。虽然这里并不是高原,但采访中发现,哨所每个战士脸上都泛着“高原红”。不用问为什么,翻开《执勤日志》就明白了——
大坝无遮无挡,夏天钢筋混凝土浇筑而成的坝面上温度高达40多摄氏度,最热时一趟巡逻走下来,居然能把鞋底烫得开了胶。
暴雨时节,库区水位变化大。为了不影响观察,战士们身穿雨衣,任凭风急雨骤却一律不带雨帽。
去年新冠疫情发生,事发突然,防护装具还没有送到。他们用雨衣、防爆头盔临时替代防护服,虽然又闷又热,但能确保安全防疫,没有耽误一分钟的执勤任务……
“鹰将击,必扬羽。”日常巡逻看似寻常,但官兵们从来没有松懈磨炼能打仗、打胜仗的本领。这里有一支特殊的精干队伍——应急班,是从全中队军事素质和特战技能最优秀的战士中选拔出来的。
每年的选拔,被大家喻为“考武状元”,必须真刀真枪地拼打许多个回合,才能选中。然后,对他们单独进行训练,包括狙击、防爆、灭火、特战等处突训练。被选中的士兵当然是一种荣耀,同时也是置身于一次次考验中。
为了保证水库的安全,执勤官兵摸索出一套“看、问、查、控”的方法,只为练就准确发现可疑人员的“火眼金睛”——
一个深夜,哨所旁出现了两个鬼鬼祟祟的身影,哨兵立即预警,应急小组果断出击,当场抓获犯罪嫌疑人,并缴获冰毒11.1千克。
有一个从澜沧江上偷运生猪的团伙,一露头就被应急班控制;还有当面甩出4万元“买路钱”的走私者,也在执法如铁的官兵面前败下阵来……
守护大坝,不仅需要筑起“铜墙铁壁”,还必须坚持用近乎严苛的规章制度,立起一扇规行矩止的“大门”。
采访中,一位电站领导讲述了自己的一次经历:库区哨兵“认证不认人”。他曾忘记佩戴工作证,被拦下后问哨兵:“我在这里十几年,你还不认识我?”
“我当然认识。”战士坦然回答,“哨兵在岗位上的职责——只认证件。”
后来,这位领导颇有感触地向哨兵表达了歉意,同时还以此作为电站职工履职尽责教育课的重要事例……
山倚着更高的山,水连着更深的水。大坝右岸旁的一块石头上刻着的4个大字,见证着大坝上的日日夜夜——“忠诚、坚守”。
这是10年前老兵退伍时凿刻出来留给新兵的嘱托。10年间换了一茬茬哨兵,但这几个大字依然如旁边雄伟壮观的大坝一样,在风雨激流中赫然耀目。
“86”,一个被省略为数字的峡谷
糯扎渡电站今天已闻名遐迩,可在尚未修建电站时,这个山谷由于没有村寨居民,连地名都没有。
待电站在此开工,总得有个名分才方便吧。地图上一量,城区距此86公里,于是,此地就被简简单单地用一个数字标注:“86”。
这里的山谷河道当年是中国古代南方陆上丝绸之路的通道之一。来自北方的各种物资运送至云南后,改由马帮驮运,穿越稠雾浓云、翻越重重山岭,在驼铃声中辗转走向世界。
曾经的驼铃声声,已经消散于历史的尘烟中,虽然水电站的修建给这片山水的经济发展带来勃勃生机,但这里毕竟是个连地名都可以省略为一个数字的深山峡谷,可以想见其偏僻冷寂的地理环境。
来自祖国繁华城乡的年轻官兵们,不是“采薇山阿,散发岩岫”的隐者。他们置身此地,日复一日地过着训练、执勤、巡逻“三点一线”的单调生活,寂寞与孤独难免成为每天都要面对的考验。
与很多单位节假日请假出门限制名额不同,中队除了派公差没有人愿意上街。因为来回走近2小时所到的小镇,最“豪华”的建筑仅是一个小超市。
尽管驻扎在深山,官兵们最喜欢的活动还是爬山——山里通信讯号不好,只有爬到山顶才能视频聊天。
“远离人群久了,想念就会自己找上门来。”中队指导员李江说这话时,眼里泛起了泪花。他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上大学时,女朋友在天津,但是乘坐城际快车不到一小时就能相见……
波澜不惊的闭塞环境所带来的种种感受,确实是外人难以体会到的。但在深山军营采访中所见所闻一桩桩小事,所传递的能量和温暖同样让人怦然心动。
他们把寂寞单调的生活当做静心学习的大好机会。这些年中队战士考上军校和考取自学文凭,早已不再是新闻。
他们不能和爱人家人长相厮守,因此更加珍视爱情亲情。专程接送探亲家属,优先保证妻子分娩、亲人患病的官兵探亲休假……这些看似不起眼的规定使大家在艰苦的岗位上充满了幸福感。
他们守卫电站的安全,也在呵护官兵的安全:山里蛇多,但中队没有一个人被蛇咬;虽然几个哨位都临近水深湍急处,可中队从未有人不慎落水。
采访结束挥别大坝,目光被中队大门上一副刚刚贴上的对联吸引——“滔滔江水送光明脱贫奔小康,巍巍大坝筑哨位钢枪党指挥”,横批:“山水卫士”。
坦率地说,他们自己撰写的这副对联对仗平仄皆谈不上工整,但是,指导员李江对新战友那番激扬如澜沧江水的欢迎词,却完美地诠释了这副对联:
“我们脚下的这片绿水青山同样也是金山银山,包括澜沧江流域在内,我们的祖国已经历史性地告别了延续千年的绝对贫困。这其中,有我们糯扎渡电站的贡献,当然,也有我们这些糯扎渡守卫者的贡献。”
此时此刻,我们也才真正理解了糯扎渡电站执勤中队那句如静水深流般的“队训”——当坚守成为生活,同时也成就了人生的光辉岁月。
图①:通往糯扎岭的一条巡逻路,官兵攀登十分艰难;
图②:巡逻归来,官兵走下2118级“天梯”;
图③:官兵在大坝巡逻;
图④:想家时,下士王思达吹响葫芦丝;
图⑤:节日里,官兵在澜沧江畔唱歌。
何德正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