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长征副刊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王争亚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重视家庭、重视亲情。家和万事兴、天伦之乐、尊老爱幼等,都体现了中国人的这种观念。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倡导了孝老爱亲的思想。正如中央电视台主持人在《百家讲坛》的节目中所说,一个“孝”字,写尽了天下儿女对父母孝养、孝敬的真挚感情,写出了对社会上所有老人的关爱与帮助;一个“爱”字,道出了千万父母对儿女的真挚感情,也道尽了千万儿女对父母养育之恩的真心回报。

在中国,每年的新春佳节到来之时,给家中老人拜年贺喜就会成为这一天的最主要内容之一。多年以来,这种孝老敬亲一直是中国民间社会的人伦基石,也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核心要义。“百善孝为先,德以孝为根”“鸦有反哺之义,羊知跪乳之恩”。这些富有教育意义的名句一直是中华儿女言行的思想基础,也是传统文化指导人生的行为准则。

可见,中国人讲究孝老敬亲的习俗源远流长,深入人心。

说到有关孝老敬亲的古诗词,人们最熟悉的莫过于唐代诗人孟郊的那首脍炙人口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诗句既讴歌了春晖一般宽广无私的伟大母爱,又表达了小草一样的儿女孝敬父母的人间至情,这首诗也因此千百年来仍然让人铭记吟哦。苏轼在《读孟郊诗》中称赞道:“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这种发自肺腑的真情就这样真切而细腻地呈现于读者眼前,动人心弦,传唱不衰。

汉朝的蔡琰在《悲愤诗》中曰:“感时念父母,哀叹无穷已。”诗句诉说了诗人远嫁西域时的凄苦和思念亲人的哀伤,感伤时光的流逝,不断地念及远方的父母,声声叹息也永无止息。唐代大诗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名句,“独”“异”“倍”三个字大大加深了思亲这一主观感受的程度。尤其是“每逢佳节倍思亲”一句,历来是国人重亲情、重孝道这一伦理道德的典型化、形象化概括。唐代王勃在《滕王阁序》中有一句“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意思是,即使我一生都不再做官,也要不远万里回家侍奉父母。“奉晨昏”就是“晨省昏定”,这在《周礼》中规定得十分具体:“为人子之礼,冬温而夏清,昏定而晨省。”“省”就是问安,“定”即铺床。全句的意思是作为子女,冬夏要关心父母冷暖,早起要看望问候父母是否安好,以此表达晚辈对长辈的尊重和孝敬。

早在西方把鲜花康乃馨比喻为母爱之前,我国古代就有专门用来表达对母亲孝意和敬重的花卉,而且它还有一个非常富有诗意的名字——忘忧草(别名萱草)。古时游子远行前总要在母亲居住的北房种植萱草,一方面表达游子孝母思亲的心情,另一方面是让家中母亲见草如见人,以减轻对孩儿的思念之情。元代诗人王冕曾写过两首类似内容的诗词,一首为《墨萱图》:“灿灿萱草花,罗生北堂下。南风吹其心,摇摇为谁吐?慈母倚门情,游子行路苦。”另一首为《偶书》:“今朝风日好,堂前萱草花。持杯为母寿,所喜无喧哗。”两首小诗均以感人的笔触表达了远行游子对慈母的一片孝心。

清代著名诗人黄仲则的《别老母》堪称是一首表达孝母之心的佳作。诗曰:“搴帐拜母河梁去,白发愁看泪眼枯。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诗的首句写道,作者因要远离家门去河梁谋生,故把帷帐撩起,向年迈的老母辞别;次句写道,白发苍苍的母亲不由得老泪纵横,眼泪都哭干了。末了两句写了作者自身的内心感受,在这风雪之夜非但不能孝敬母亲,还要离她远去,不禁兴叹:养子又有何用呢?倒不如没有。唐代大诗人韩愈笔下的“白头老母遮门啼,挽断袖衫留不止”,同样写得真切感人,催人泪下。前后两诗有异曲同工之妙。

清代另一文人蒋士铨的《岁暮到家》也是一首感人肺腑的诗作:“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

这首诗以朴实无华的语言和极具生活化的描写,刻画了远行的游子岁暮回家后的心理活动,也叙述了慈母孝子之间的情感。尤其是诗的最后两句写出了作者外出谋生,没有成就,未能尽到孝敬母亲的责任,愧见长辈的心态,但面对老母,又不敢直率地诉说在外的风尘之苦。诗句所表达的情感细腻真切,感人至深。

古人对孝老敬亲的诠释除了关爱奉养老人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希望子女能成就一番事业。《孝经》云:“安身行道,扬名于世,孝之终也。”这就是说,子女事业有成,父母就会感到光荣自豪;而一生碌碌无为,一事无成,则也是对父母的不孝。千百年来,这一古训无疑也是众多成功人士成就事业的一种原动力。

“万爱千恩百苦,疼我孰如父母?”(明·吕得胜)众多的古诗词道出了儿女对父母感恩戴德的拳拳之心。父母养育之恩大于天,重于山,广无边,割舍不断,绵延不绝。都说人生在世,其他事可以等一等,但唯独尽孝是不能等待的,否则就会留下“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终身遗憾。

孝行是发自内心的温暖情感,如果每个人都能孝老敬亲,我们的社会就可能呈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和谐景象。

作为中华民族的优良美德,孝老敬亲是家国情怀的感情基础和道德基础。从本质上讲,传统的孝老敬亲文化与当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些内容是一脉相承、息息相通的。尤其在我们这样一个历来都十分崇尚传统文化精神的国度里,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孝老敬亲文化永远不会过时。不仅不会过时,还必将历久弥新。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