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军营观察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为官兵持续坚守提供有力保障

——军委后勤保障部军需能源局负责人答本报记者问


■本报记者  孙兴维  通讯员  袁自鹏  洪海涵

记者:如何为高原官兵顺利过冬提供高效热食供应?

负责人:入冬前,明确部队过冬给养保障标准,将所有上高原遂行任务部队统筹纳入高原主副食品供应范围,任务部队建立不少于12个品种的冬储冬备副食品。与地方政府建立副食品应急筹措保障基地和物流配送体系,副食供应企业拓展至80余家,确保了物流渠道顺畅。采取无人机投送、车辆运输、单轨传送等多种方式,源源不断向山脊一线前送物资。按需为高原部队补充高原野战给养器材和保温器材,新型营炊事车、移动式无源冷藏集装箱、高平一体野战给养器材单元等新型装备器材陆续亮相高原,指导部队购置小型防风炊具,改善食品保温和加工手段。一线部队采取“山下制作、成品上送、复热就餐”等方式,为官兵持续坚守、顺利过冬提供有力给养保障。

记者:采取哪些举措提升高原部队冬季副食品存储保障能力?

负责人:利用标准化菜窖、基地化菜窖和野战化菜窖,采用臭氧保鲜、气调保鲜等技术,采取“墙面挂储、顶棚吊储、多层架储”等方式,提高储备能力、增加储存体量;在高原高寒地区引入现代冷藏保温技术,建成一批恒温保鲜、移动便携等新样式、新功能菜窖,延长保存时间、提高设施机动性。指导部队盘活利用现有生产设施,宜种则种、能养尽养,做到储菜于棚、储菜于圈;借助副食品区域化筹措渠道,探索合同储备、供应商代储等冬菜冬储模式。

记者:哪些创新技术保障了高原官兵新鲜蔬菜供给?

负责人:军委每年安排专项经费,建设改造温室大棚、畜禽圈舍等生产设施,官兵吃上新鲜肉菜、看到绿色希望。在极寒地区部队建设蔬菜工厂,蔬菜生产周期缩短,实现绿色洁净叶菜全年不间断连续产出,实现新鲜蔬菜现吃现摘;在高原连队建设阳光温室,使绿色植根于“生命禁区”。

记者:下一步,如何持续为远离大电网高原哨所提供可靠电源?

负责人:去年以来,为高原边防一线部队建成新能源项目,给相关部队全天候全时段提供可靠电能。下步,军需能源局将结合国家和军队“十四五”规划,探索集分布式智能微电网群、先进储能电站、电能管理系统等于一体的多元军事能源保障建设应用。

记者:采取哪些科学技术,不断满足官兵饮食保障需求?

负责人:就给养而言,研制试用专用野战食品。针对驻高原高寒地区部队官兵能量消耗大、水分流失多、食欲不振等饮食保障难题,研制成功高原、寒区专用单兵自热食品。单兵战斗口粮采用生物工程新技术,选取青稞、汉麻和莜麦等耐高寒成分主粮,辅以肉脯、冻干果蔬等体积小、营养全的副食,增加能量块、泡腾片、电解质固体饮料等抗缺氧、抗疲劳食品,提升极度恶劣环境下应激反应和抗疲劳、耐饥饿能力;采用高温灭菌保鲜新技术,精选牛肉、菌菇等低脂肪、优质蛋白食材,增加姜蜜、谷物棒等食品,改善包装和加热技术,可在海拔3000米以上、气温-30℃以上条件下有效自热。官兵试吃试用测试反映,血氧饱和度显著提升,耐寒、抗疲劳功效明显。

记者:下一步如何开展高原保障,激发官兵战斗意志?

负责人:加快高原特需军需能源保障问题的研究探索,解决高原官兵保障急难问题。紧盯作战急需,持续推进高原前运粮供应模式改革、副食品区域化筹措试点,优化高原主副食品供应,引入新型保障手段方式,构建形成资源共享、快捷高效的保障格局。

按照野战饮食快餐化保障要求,集聚军地优质科研资源开展高原保障器材食品技术攻关,着力在丰富品种、改善营养、提高功能、灵巧携运、保质保鲜等方面改进野战食品,适应高原环境加快新型野战饮食装备器材研发配备,提高高原饮食保障质效。高原高寒环境被装保障,坚持“功能化”方向。针对特殊气候环境、特殊防护需求,重点研究解决防寒保暖、防风沙紫外线、特殊环境下伪装等问题。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