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中国军校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晒晒毕业行囊里的“宝贝”


■阳  恒

背上行囊,跨出校门那一刻,国防大学研究生院毕业学员刘建威立定转身,郑重地向母校敬了一个军礼。

这是即将重返工作岗位的军校学子与母校的依依惜别,一个军礼,既充满着对既往的眷恋,也表达着出发前的豪情。

在刘建威行囊里,除去换洗衣服和生活用品,还有用信封装着的一沓照片,那是他和同学在校园各个角落里的“打卡纪念”。

跟刘建威一样,每名毕业学员的行囊里都装着读研时光的专属印记,或是一枚金光闪闪的奖章,或是一本普普通通的书籍,抑或是一纸薄薄的证书……

“临行囊橐无锱铢,惟有旧日将去书。”毕业学子的随身行囊,虽简简单单却意义非凡,每一件物品都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它们是每一名毕业学员心里最为珍视的“宝贝”,承载着他们一段难以忘怀的军旅时光。

毕业行囊里,装着成长的印记

“求学两年半,可不能‘空手’回去。”宿舍内,研究生学员许晓航正在用湿巾擦拭一本红彤彤的证书,小心翼翼。

证书的内瓤仅是一张A4纸,在许晓航心里却重千钧。“2018年北京市研究生英语演讲比赛特等奖。”他喃喃自语,仿佛又回到那个激动人心的时刻。

近10厘米厚的不同版本演讲稿、精确到秒的演讲动作设计、评委可能提出的近百个问题……一幅幅赛前“备战”的画面,在许晓航脑海里不停闪现。

“那应该是我对军事英语疯狂热爱的开始。”许晓航幽默地表露出心中那份执着。保持“冲锋”姿态的他,读研期间先后翻译4部外军军事专著,其中两部已公开出版。

从普通的英语热爱者升级为军事英语翻译领域的“小专家”,许晓航深切体会到成长的滋味——漫长艰辛却甘甜爽口。

擦拭完毕,许晓航又细心地给证书包裹上一层保鲜膜,并将其与个人翻译出版的样书系在一起,装入行李箱。一同装入的,还有他难以忘记的研究生记忆。

即将从校园回到靶场,研究生学员张浩身上又被导师添上了一个标签——学战研战的高徒。

读研前,张浩是某学校射击与狙击手教研室教员。瞄准目标、扣动扳机,他能百发百中。然而,从熟悉的训练场走进陌生的课堂,他起初颇不适应,一时不知该“瞄准”什么目标。

当张浩陷入迷茫时,研究生院的课程教学改革及“后天沙龙”系列讲座,让他重新找到了“靶标”。新型作战理论研讨、高科技武器知识普及、兵棋对抗演练,让张浩认识到,什么才是明天的战争、未来的战场。

从此,校园里多了一个忙碌的身影。两年半时光,精品课程、特色讲堂、高端论坛,张浩不放过任何一次“充电”的机会。充实的学习生活,让他每天都清晰感受到自己的进步。

从苦练枪法到拓展战略格局,不变的是学战研战的从军初心,变的是思维层次和知识储备。毕业之际,张浩被研究生院评为“四有”优秀学员,他将那枚珍贵的奖章置于行囊里层。在他眼里,自己的成长还远远不够,因为毕业不是终点,而是起点。

重整行囊再出发,研究生学员刘彬的行李箱里放了一本特别的“书”。

这本“书”10万余字,包括38篇原创学术论文和理论文章,都是刘彬在读研期间形成的智慧结晶。

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提出办法、验证完善,这是刘彬日渐养成的思维习惯。平日笔耕不辍的他,勤于记录、乐于思考,个人的读书笔记不经意间已写满两大本。

回顾读研时光,刘彬先后两次被强军网建言献策栏目评为建言之星、在多个全军论坛斩获征文一等奖……这些成绩在别人眼里也许是光鲜亮丽,刘彬却将其视为一种鞭策。日渐厚实的理论功底、更加缜密的思维理念、愈加端正的研究态度,这些日积月累下的变化,让刘彬体会到成长的快乐。

毕业在即,他将那本特别之“书”置于行囊。用他的话说:一切归零、不忘初心,继续前行。

毕业行囊里,装着归家的盼望

一个大帆布包,两个大行李箱,装满研究生学员李旭的全部“家当”。帆布包里,有一个方方正正的盒子,盒子里摆放着几枚奖章和证书,这是他对父亲兑现的承诺。

读研前,李旭向父亲保证:孩儿求学出乡关,学无建树誓不还。

如今,李旭做到了。两年半学习生涯,他参加了国庆大阅兵、给全体新学员做过报告、被表彰为新时代感动国防大学人物、被评为国防大学“四有”优秀学员……在不断前行中,李旭已成为校园里耀眼的“新星”。

除了这些证章,李旭还偷偷准备了另一份礼物——专门跑到大商场里买了一个按摩仪,想着回家时给父亲一个惊喜,以弥补这些年没尽的孝道。

“过完年父亲就70岁了。”想到父亲,李旭眼眶有些湿润。自己和妻子都是军人,一个在西北大漠,一个在东南前哨,每次只能趁着休假回家探望父母。

“这次回家,只是想把取得的成绩告诉父母,让他们宽心、放心和安心。”但李旭明白,父亲一定会像以往那样,告诫他收好荣誉、轻装上阵,以家为原点,再启新征程。

与李旭不同的是,研究生学员郭强早已将给家人准备好的礼物邮寄回了家。一身轻松的他只随身携带一个小拉杆箱,拉杆箱里,装着他无比珍视的“宝贝”——一帧装裱精美的全家福。

相片里,郭强一家四口笑容灿烂,犹如冬天里的温暖阳光。这种温暖,无数次给予他坚持的勇气和前进的动力。

2018年,35岁的郭强赴国防大学读书,成为队里鲜有的大龄学员。单位同事称其“有魄力”,但他自己心里明白,迈出这一步有多艰难。

两年半的脱产学习,既没法照顾家庭,也不能顺利调职,还要时刻面对课程压力和论文压力,这不免让郭强反复问自己:是坚持,还是放弃?是随波逐流,还是破茧成蝶?

再次看到桌上摆放的全家福照片时,郭强内心总会释然,反复告诫自己“不懈怠、不退缩”,不能辜负家人的嘱托和期盼。

在一次次突破自我的阵痛之后,郭强在梦想的道路上执着前行:毕业论文顺利通过,所有课程评价也都在良好以上;在英语演讲比赛、读书交流会、高端学术论坛,也常常能看到他忙碌且自信的身影。

“来而不可失者,时也;蹈而不可失者,机也。”郭强在全家福照片背面写了这样一句话。回望求学之路,他感慨万千:家,永远都是心灵栖息的港湾,也是前进路上永不打烊的加油站。

毕业行囊里,装着未来的规划

研究生学员罗洪的毕业行囊称得上最有“分量”——7个床头柜大小的纸箱装得满满当当全是书,仅邮寄费就花了1000多元。

在罗洪眼里,这些书一本也不能落下。它们不但是陪伴他成长的“良师益友”,更是他人生路口的“指路明灯”。

两年半时光里,罗洪一直徜徉在书的海洋里。他的门禁卡记录里,大学图书馆是记录次数最多的地方。走进他的宿舍,更是如同走进一个微型图书馆,人文、历史、军事、哲学等书籍一应俱全。不但配发的书柜里装满书,书桌和床头柜上也各码了几摞书。

读研之前,罗洪一直在基层工作,复杂棘手的各类事务交织在一起,让他时感知识不足带来的“本领恐慌”。为此,从读研的第一天起,他就制订了详细的阅读计划。书一本接一本地“啃”,他掰着指头粗略估计,两年半下来,“啃”了近100本。

对于毕业后的职业规划,罗洪还是打算回基层踏踏实实干起,好好带兵。“我毕业论文的题目是《新时代军队基层建设方法论研究》,就是对自己未来工作的预先研究和提前思考。”说到这儿,罗洪拍了拍装满书籍的纸箱说道:“扎扎实实充了两年半的电,心里稳当多了!”这一刻,大纸箱里装的不再是书,而是他对未来的坚定信念和十足底气。

即将回单位的研究生学员韩丹心里也有了新的人生定位。

在韩丹行李箱里,存放着一张国家法律职业资格证书,这是她在读研期间最大的“意外收获”。

以前在部队工作时,对法律感兴趣的韩丹由于时间原因无法展开系统学习。开启研究生生活后,她把考司法证当做一门“必修课”,逼着自己去这个陌生的领域获取真知,突破自我。

最终,韩丹以优异成绩顺利通过司法考试。未来的工作岗位也许与法律相关性不大,但这个尝试却给她未来的岗位规划提供了“多选项”。

“每次抵达的一个终点也是另一个起点。”韩丹对未来的路又充满了新的期待。

网上流传这样一句话:有“春夏”的地方,“美好”都会如期而至。研究生学员盛华雄也在国防大学遇上了他的“春夏”——“数学建模”。

军事运筹学专业的盛华雄在实证研究中发现,通过建模巧妙运用数理方法来分析一些军事问题,往往可以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两年半的不断探索,他开始“迷恋”上了用数据说话。在扫清心中雾霾的道路上,他真切感受到向前奔跑带来的“美好”。

临毕业前,盛华雄整理了一份3000余字的“问题清单”,列举了10余项个人未解决的难题。他将这份清单用信封装好,放进毕业行囊中。盛华雄准备回单位后将军事运筹学的专业知识更多地应用到工作中,充分发挥好手中“建模利器”的作用,破解更多军事难题,期待遇见更多的“美好”。

图①:学员张浩收获的荣誉证书。图②:学员刘彬将个人书籍打包捆好。图③:学员韩丹成功考取法律职业资格证书。图片由作者提供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