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是十分精练的艺术表现形式,别看它只有简单的笔画线条,但“笔笔有灵性、字字有生命”。书法也是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扇窗口。欣赏军旅书法艺术,能让我们从一个侧面感受到中国传统兵学智慧的魅力。
学过书法的人都知道一句格言:“书道犹兵”,讲的是“书法”与“兵法”有着天然契合。书法最早的萌芽是祖先在各种器物上刻画的符号。书法的很多概念源于练兵打仗的术语。比如,相传萧何讲的“夫书势法犹若登阵”“每欲书字,喻如下营”,王羲之讲的写“戈”字如“百钧之弩发”等。因此,我们既可以联系军事生活来欣赏书法,又可以把欣赏书法作为涵养战斗精神的重要途径。
优秀的军人都具有浓烈的家国情怀,这反映在军旅书法创作上就是书家能够走出个人笔墨世界,关注国家、军队的建设发展。比较而言,军旅书法更强调作品境界高远、思想充沛,通常都有一个鲜明的思想主题。比如,“鉴古开今”书展,从2016年设定的铸魂、立身、尚武、崇德4个篇章,到2017年呈现的忠诚、胜战、正气3个篇章,再到2018年突出“兵之道”,分“兵者国之大事”“带兵”“练兵”“用兵”4个板块,都蕴含了军魂的精神内核。作品融崇高的思想内涵与书法的筋骨血肉于一体,体现出独特的美学理想和价值追求。比如,作品“祖宗疆土,当以死守,不可以尺寸与人”,正文用的是峻挺的草书,释文用的是庄重的楷书,整幅作品构成一座巍峨屹立的界碑形象,布势匠心,文情并茂,把军人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铮铮铁骨表现得淋漓尽致。
军旅书法充盈着阳刚之气,往往以大节凛然、剑胆琴心发为翰墨,自成一格。我军很多造诣很高的书法家,把多年军旅生活孕育出的气质融入书法创作,透出雄浑、刚健、粗犷、豪迈的气象。在全军第三届“鉴古开今”书展中,行书作品“明耻教战,求杀敌也”,书风汪洋闳肆、豪情万丈,透露出压倒一切强敌的血性胆气;行书作品“战胜而强立,故天下服矣”,如利剑斫阵,屈劲折铁,蕴蓄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英雄气概。
法令不行,是兵家大忌;法度不修,也是书法的硬伤。书法艺术,一靠性情得神韵和大美,二靠法度规范笔法和结体。好的军旅书法作品,笔法、结字、章法,跟军人的作风一样,非常严谨。“观其法象,俯仰有仪,方不中矩,圆不副规。”这些作品大都错落有致、开合有度,严谨而不失壮美,沉健而不失灵动,法度中见性情;结体紧凑、八面深稳,章法整齐如布棋子、似排兵阵。比如,全军第三届“鉴古开今”书展中,隶书作品“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肃然森立,方劲峻峭,一字仿佛一块盾牌,一行就像一道铁壁,众志成城,不可逾越。楷书作品“天下大乱,无有安国;一国尽乱,无有安家;一家皆乱,无有安身”,笔力内敛,一丝不苟,警策之句营造出森然冷峻的气息,让人在和平静好之时自觉审视安危。欣赏这样的书法作品,有助于强化军人“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意识,处理好自由与纪律的关系。
运笔如用兵。军事活动对书法线条力度、点画形象、章法节奏等艺术风格的影响极为深刻。好的军旅书法作品富有创意和变化,“字则大小不拘,体则纵横所之,放敛随意”。特别是草书作品有“大舸破浪,瘦蛟出海”之势,仿佛要冲破界格的羁绊向外扩展。一些作品既有体势开张的外拓气象,亦多内部集聚着力量的满满张力,笔墨之间有盘马弯弓、蓄势待发的气韵。
书法是生动体现中国哲学思想的艺术形式。军事谋略、作战策略、对决阵图、战术动作、习武之法等,移植到书法的结字、笔致、布局中,就在片纸尺牍、点画之间经纬出一片神奇变幻的哲学天地。通过欣赏书法用笔、结体呈现的擒纵、提按、曲直、粗细、断连、起止、舒敛、向背、方圆等对立统一的关系,可以形象地深化对辩证法的理解。尤其是草书的正斜变化、阴阳向背、枯湿断连,可谓摇曳生姿、错落有致,但又不偏离中轴线,好像放出的风筝,随风左摆右动,千姿百态,但始终离不开牵动它的那根线。谋略是兵道的关键,讲究谋略也成为书法等造型艺术的基本规律。观赏书法如观阵习武,我们可以从意在笔先的酝酿中,联想到打仗要谋划在先;从书法用笔善于变通中,联想到临阵要随机应变;从书法结构安排好点画中,联想到挥师要善于调兵遣将;从书法布局有起伏攲正中,联想到作战贵在出其不意等,从中感悟兵道与书道思想的交相辉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