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双拥视界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刘长荣:沂蒙山下新“红嫂”


■傅家德

写在前面的话

和平年代,爱国拥军未必轰轰烈烈。平常日子,爱国拥军其实就是“让我来”“看我的”。

“让我来”“看我的”,意味着把国防建设的大局、部队的实际需要、官兵的现实需求看在眼里、放在心上,转化为实实在在、解难帮困的具体行动。

刘长荣、赵利红的拥军故事告诉我们,它可能是一双鞋垫,密密缝成的针脚,寄托着农家妇女对人民子弟兵的深情厚谊;它可能是一个个不辞辛苦为军人家属、优抚对象争取来的工作岗位,饱含着创业者成功创业后对党和政府、对人民子弟兵的回报感恩。

一枝一叶总关情,万涓细流汇成河。我们今天向您讲述刘长荣、赵利红的拥军故事。爱国拥军,需要千千万万个刘长荣,呼唤千千万万个赵利红。

军爱民,民拥军。让我们一起行动,让我们共同见证。

(董  强)  

山顶是郁郁葱葱的松柏,山下是炊烟袅袅的村庄。隆冬时节的沂蒙,在一抹暖阳映照下,一派美丽的田园风光。走进山东省蒙阴县垛庄镇桑园村沂蒙“兵妈妈”刘长荣的家里,只见她正坐在阳台上精心绣制着拥军鞋垫。

刘长荣得知今年将有两批新兵告别家乡奔赴军营,决心再次把自己劳作之余亲手绣制的鞋垫送给这些最可爱的年轻人。去年9月,新兵入伍时节,她得知即将启程的新兵们采取封闭式管理,便委托乡镇武装部工作人员将饱含深情的拥军鞋垫送到县人武部,转交给即将奔赴各地的新兵。

当地干部群众,送给刘长荣一个亲切的称呼:新“红嫂”——新时代沂蒙“红嫂”。

沂蒙“红嫂”是一个伟大的女性群体。革命战争年代,身处沂蒙山区的她们送子参军、送夫支前,缝军衣、做军鞋、抬担架、推小车,舍生忘死救助伤病员,不遗余力抚养革命后代,军民鱼水情深,天地可鉴,日月可昭。

山高水长拥军情,江山代有“红嫂”出。今年58岁的沂蒙“兵妈妈”刘长荣,从小生长在沂蒙山区孟良崮下的小山村,谈起送儿子参军的故事,不善言辞的她告诉我们:“那是1978年国庆节,俺跟杨金祥结婚时就萌生了将来让孩子参军的念头。”

2012年冬季,刘长荣的儿子杨德志实现了父母的心愿,从临沂市职工中专学校毕业的他携笔从戎,穿上了绿军装。“儿子,你是沂蒙山的后代,到了部队,党叫干啥就干啥!”刘长荣这番叮咛,时至今日依然烙在儿子心中。也正是这句话,一直鼓励着在某部服役的杨德志建功军营、奉献青春。

一头是妈妈。自从儿子杨德志踏进军营的那天起,刘长荣就开始利用劳作之余,绣制鞋垫。她把对儿子的母爱亲情,化成拥军大爱,常年坚持把亲手绣制的鞋垫和自家生产的土特产送给亲人解放军。

一头是儿子。置身火热的军营,沂蒙后生杨德志比武、训练,样样走在前头,深受领导和战友们好评。

邻居们由衷称赞母子俩:儿子在军营当了个好兵,妈妈在家乡当了个拥军的好人。

2015年秋季,杨德志以优异成绩考取火箭军工程大学青州士官学院。刘长荣开心过后,语重心长地告诫儿子:“有了成绩,咱可不能沾沾自喜,更应该立志在部队站好岗、放好哨……”儿子的表态让刘长荣十分欣慰:“妈,您放心!我永远不会忘记自己是吃蒙山粮、喝沂河水长大的,是听着红色故事长大的。”

每当想到军营里聚集着一批像儿子这样的有志、有为青年,刘长荣总是按捺不住拥军的热情,总是千方百计和官兵们交流感情,鼓励战备训练的干劲。

2015年初冬的一天,她得知某部官兵到孟良崮战役纪念馆进行红色教育,立即与丈夫马不停蹄地装载了许多苹果,连同鸡蛋和煎饼等家乡土特产,一起送给官兵。

2017年10月8日上午,刘长荣听说一支部队拉练驻扎在孟良崮战役纪念馆附近,当即发动家人连夜从自家的果园里采摘了苹果,连同煮熟的30公斤板栗和30公斤花生,一起送去看望慰问官兵。在现场,当官兵们得知“兵妈妈”刘长荣已是第3次看望慰问拉练部队,不由得肃然起敬。临别之际,大家向这位可敬的“兵妈妈”致以崇高的军礼。

“最后一口粮做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革命战争年代,在八百里沂蒙这片红色热土上,沂蒙老区人民倾其所有,爱党拥军的红色故事耳熟能详,家喻户晓。而今,像刘长荣一样的新时代“红嫂”已有400多人,她们组成“红嫂志愿团”,开展扶贫帮困和爱国拥军活动,被誉为在八百里沂蒙行走着的“沂蒙红”。

绣着“亲人解放军”等字样的拥军鞋垫,绣了一双又一双,送了一茬又一茬……如今,刘长荣已连续多年为驻地入伍新兵赠送鞋垫。

去年新兵入营后,战友们手捧鲜艳的拥军鞋垫,纷纷赞叹:“‘沂蒙红’,还是当年‘红嫂’那份情!”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