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如何在广阔海域救援落难船员与飞行员是人们广为关注的话题。在诸多手段与方法中,将飞机的高速高效与船舶的稳定可靠结合在一起,是一个不错的解决方案,这就是以空投式救生艇为代表的空投式海空救生设备。
诞生于战争中的海上空投木制“方舟”
在航空工业发展早期,飞行艇和水上飞机因其反应迅速,成为海上搜救的主力。但是,它们往往因为事发海域海况恶劣而无法完全派上用场。
二战爆发后,海空战场的激烈对抗使得对海上人员的搜救行动更加频繁。在此背景下,空投式救生艇应运而生。
英国皇家空军最早使用“莱桑德”式联络机向在海上被击落的空勤人员空投充气式救生筏,成为空投式救生艇的雏形。
第一款真正意义上的空投式救生艇是MarkⅠ型空投式救生艇,该艇由英国船舶设计师乌法·福克斯于1943年为英国皇家空军设计。
它是一种由多层木板制成的独木舟,以两台电动机作为主动力,一根可拆卸的桅杆与船帆作为辅助动力,拥有自扶正能力,即使在海上投下时倾覆,也能自行回正。
该艇配有食物、淡水、雨衣、医疗包、无线电信标等救生物品。在战场上,该艇由经过改装的美制“哈德逊”轰炸机挂载,在发现遇险人员后从200多米的高度投放入水中。
此后,美国希金斯工业公司改进了这种空投式救生艇,弥补了它过于脆弱、无法在恶劣投放环境下完好使用的缺陷,设计出由层压式桃花心木制成、有20个独立防水隔层的A-1型空投式救生艇。
与MarkⅠ型空投式救生艇相比,A-1型空投式救生艇配备两台小型引擎,可长时间自主航行。A-1型空投式救生艇由SB-17G搜救机挂载,可从450多米的高度投放。1945年3月,SB-17G首次在北海海域投放了一艘A-1型空投式救生艇,在恶劣风暴环境中救援了一架“卡特琳娜”飞机上的6名遇险机组人员。
这个时期的空投式救生艇全为木质结构,须由改装的大型飞机携带投放。尽管受到诸多技术限制,它们仍然在战争中发挥了不小作用。据统计,在整个二战期间,英国制造了500多艘空投式救生艇,挽救了600多名空勤人员的生命,成为收效较好的海上“生命方舟”。
打造全金属外壳的海上救生“大块头”
二战结束后,基于战争时期的实践和冷战开始后的军事战略需求,一些大国依然很重视海空救援力量的建设与发展。
此时,空投式救生艇的材质发生较大变化,由木质改为铝合金艇身。如由美国EDO公司设计制造的A-3型空投式救生艇,由SB-29“超级小飞象”搜救机挂载。英国的Mark全金属空投式救生艇也于1953年进入英国皇家空军服役,主要由“沙克尔顿”MR.3海上巡逻机投放。
苏联这个时期在空投式救生艇研制上“个性”鲜明。苏联早期研制了为图-16S轰炸机配备的具有自航能力的374A“军舰鸟”空投式救生艇。
该艇艇身由铝合金铆接而成,长9.3米,重3.4吨,开放式船员舱还带有可折叠遮阳棚,能够容纳15名遇险人员。该艇的动力为汽油引擎,能以5节的航速航行1480千米,具有良好的抗沉性能。
同时,苏联海军航空兵为其配套装备了“舟艇-M”远程无线电控制系统、“支流”及“长钉-A”海上搜救与导航设备,从而使图-16S轰炸机能够在60-100千米的范围内确定其位置。
考虑到遇险人员可能因体力不支而无法爬上救生艇,苏联还研制了可搭载救生员的“梅花鲈”空投式救生艇。该艇长9.8米,重4.7吨,可搭载3名随艇救生员,由安-12PS搜救机从600-1500米的空中投放至有关海域。
它不但可容纳8名遇险人员,还配备2个可搭载25-30人的充气式救生筏,在需要时放入水中拖曳行进。这种复合式海空搜救系统在当时首次实现了人船一体空投。
在此基础上,苏联进一步研制出由“伊尔-76”MD运输机投放的“潜鸟”大型空投式救生艇。该艇长12.4米,重7.2吨,是名副其实的“大块头”。与其他型号的空投式救生艇相比,“潜鸟”的容量相当可观。该艇自身最多可容纳30名遇险人员,而搭载的3个充气式救生筏最多可容纳90人,使其一次性可救援的遇险人员超过百名。
这一时期的空投式救生艇,材质基本上都改为了全铝合金,艇身更加坚固,具有自航能力强、可救援的人数多的特点。同时,体积更大、体量更重,这对载机提出了更高要求。
从大型救生艇到小型通用救生套件
冷战后期,空投式救生装备的研制与使用路线开始发生转变,即由专用飞机搭载救生艇转为搭载通用的救生套件。
发生这一转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传统的空投式救生艇结构复杂、体积与重量都较大,使用条件较为苛刻;其次,用于海空搜救的飞机自身性能大幅提升,续航能力更强,对救援目标的定位也更加精准。而更主要的原因则是世界远洋海空搜救体系日益完善,特别是世界各主要海洋国家普遍建立了军民融合、海空一体的全方位海空搜救体系。这个体系反应迅速、手段多样。如此,对于耗资不菲、体重个大的空投式救生艇,各国军队的需求已不再像之前那样强烈,取而代之的则是体积小、重量轻、通用性强、性价比高的空投式通用海空救生套件。
这类套件以充气式救生艇或救生筏为核心,不再需要固定载机,可由多种航空器携带,以简捷、高效的方式投放至事发海域。
如苏联在冷战后期研制的KAS-150空投式海空救援套件,内部装有一个充气式救生划艇或一个充气式救生筏,重150千克,未展开前长1.58米、直径50厘米,可由图-16、图-142、图-95、伊尔-38、安-12等多型飞机挂载。
这一救生套件成为苏联时期产量最多、运用最广泛的空投式通用救生设备,甚至用到了21世纪初。
美国的“通用空投救生套件”UNI-PAC则是一个半刚性的圆柱形容器,内装能够容纳10人的自动充气式救生筏、救生用品包、可漂浮回收缆绳和减速降落伞,以及带有多种信号的定位浮标等物品。英国也研制了“空中救援套件”与空投式救生套件ARK等。
各国研制的空投式通用救生套件中的救生物品种类越来越多,除必不可少的充气式救生艇或救生筏之外,还包括遇险人员用于淡化海水的便携式海水淡化装置、海水脱盐剂,用于标识遇险人员位置的多功能救生飘带、救生信号枪弹、光烟信号管、海水染色剂、闪光标位器与各类便携式无线电台,以及用于保护遇险人员安全的化学产热袋、驱鲨鱼剂等等。
同时,投放救生设备的载机也在发生变化。一方面,大中型固定翼飞机可用于投放各类通用救生套件,大中型直升机也可实现点对点垂直升降、空中悬停施救;另一方面,无人机投放空投式通用救生设备成为这个领域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它能有效解决由于恶劣的海上气象条件和有限的飞行续航时间,有人驾驶海上搜救飞机无法做到24小时全覆盖的问题。
如以色列无人机厂商埃尔比特公司就研制了专门用于海空救援、可连续飞行24小时的“赫尔姆斯”-900海上搜救型无人机。
该型无人机最主要的特征是在两翼4个挂架上挂有橙色充气救生艇,非常醒目。在执行海上搜救任务过程中,“赫尔姆斯”-900无人机通过机载雷达和光电/红外传感器来发现识别海上的幸存者,并利用机载计算机精确规划飞行路线、飞行高度。它能在低空飞行中将充气救生艇精准地空投到幸存者身边。
应该说,空投式救生装备的发展体现的不仅仅是海空救援设备本身的技术水平,其由小到大、再由大到小的演变背后体现的也是世界海空救援体系由弱到强、由零散到成体系的发展历程。
(作者单位:空军工程大学)
图①:俄罗斯安-12PS搜救机。图②:英制空投式救生套件ARK。图③:英制空投式救生套件ARK构成部件图。图④:可空投A-3救生艇的SB-29“超级小飞象”搜救机。图⑤:美制通用空投救生套件UNI-PAC。图⑥:配备有UNI-PACII救生套件的P-8飞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