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南部战区海军某综合保障基地营区,主干道旁陈列的罗永峰、宋卫红等10余名基地保障尖兵的事迹备受瞩目,富有战味、兵味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自组建以来,该基地着力打造以“忠诚、胜战、绿色、智慧”为主要特点的军港文化品牌,激励着军港水兵扬帆起航。
一
又是一个周末,四级军士长梁磊正和战友忙着给连队的“文化石”清洗、补漆。“牢记使命”“忠诚”“强军”……一颗颗原本并不起眼的石头,经过水兵们的精心雕琢,成为启迪心灵的艺术品。
“官兵从担负的使命任务中汲取创作灵感,让基层连队的文化景观各放异彩。”该基地领导说。依托狭长甬道布设而成的特色洞库文化,打造手绘安全警示漫画墙和“油龙战鼓”表演的油库文化,以“水鼓精神、防波堤精神、缆绳精神、缆柱精神”为主要内容的码头文化,小而精、小而活、小而美、小而暖的“四小”方舱文化……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一个个贴近战位、深接地气的营连文化景观成为装点营区的别样风景。
“年轻官兵是文化建设的主体。我们要打造年轻官兵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去年上半年,该基地政治工作部宣传科科长贺跃民在严守保密规定的同时,先后组织人员创作了“军港三部曲”短视频——《听,军港传来青春的答案》《闻,军港上的火药味》《看,军港水兵个个乐开怀》。“三部曲”经上级微信公众号推出后,赢得多方点赞。
去年6月初,他们开通本级强军网网站,最大限度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和信息公开。前不久,他们利用强军网反馈平台,通过广泛征集官兵意见建议,把身边的先进典型请上“综保讲堂”,定期组织开展“身边的感动”宣讲活动,让官兵从身边的榜样事迹中汲取强军正能量。
“一个人负责一条街128户345人的所有生活保障……”近期,在“学战‘疫’英雄,当强军先锋”故事会上,某监测站高级工程师郑元春翻开妻子邹海燕的抗疫日记《我的阵地》,跟官兵分享了其中的几篇。日记中所展现的坚强、奉献等精神,引发了现场官兵的情感共鸣。很快,故事会被录制成视频,上传至强军网,让更多官兵受到教育感染。
二
“咚、咚咚、咚咚咚……”傍晚时分,军港码头一块宽敞的平地上,传出金木和鸣的声响。整齐划一的鼓点、雄浑大气的和鸣、富有特色的“油桶战鼓”,吸引着官兵的注意。
“这是‘油龙战鼓’队,由某油料技术保障大队官兵组成。他们创演的节目多次在文化活动评比中获奖。”该基地政治工作部领导介绍说。
2008年,在一次退伍老兵欢送仪式后,看着熟悉的班长即将离开,心情伤感的上士陈新,无意间拿木棍敲击了摆在路边的油桶。“咚”的一声,引得众人回头。羞赧之余,陈新也突然有了灵感:这些油桶即将报废,何不当鼓来敲?既不浪费资源,又独具油料兵特色。
说干就干,在连队支持下,陈新和战友将20多斤重的油桶打磨抛光,喷上红色油漆,贴上独具海军特色的蓝白反光条,还在桶底加装了便于转换队形的万向轮。就这样,凝聚官兵智慧的“油龙战鼓”诞生了。12年来,154名官兵曾在这支鼓队敲响战鼓。他们一茬接一茬练,不断提升打鼓水平和整体效果,在军地各级联演中演出30余场次。
“把舞台交给官兵,人人参与、人人受益,用群众智慧丰富官兵文化生活。”该基地领导说,他们按“坚持基层至上、士兵第一,充分尊重官兵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的要求,集纳兵言兵智,充分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活动,不断提升官兵参与感、归属感和自豪感。
今年年初,在该基地迎新年晚会上,节目全部由官兵自编自创、自排自演。当晚,指导员任智辉等改编的音乐剧《致敬英雄》《航母disco》,展现热血男儿的热情奔放;讲述基层官兵克服困难、坚决完成任务的小品《假话真情》《选择》,让大家笑中带泪……一个个兵味浓郁又感情真挚的节目,受到官兵的高度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