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边防有这样一个哨所,傲立于群山之中,依石而建,缘水而生,还自带一个“水帘洞”。“洞门千尺挂飞流,碎玉联珠冷喷湫”——新年伊始,笔者带着几分向往、几分好奇,踏上了通往“水帘洞”哨所的路。
从西藏军区某团团部驱车前进,翻越海拔4400多米的达坂,山路蜿蜒,弯急路险。我们乘坐的巡逻车,就像大海中的一叶扁舟。
驾驶员王刚在西藏边防守了十几年,这条路跑过上百趟。他笑着说:“走过西藏的路,再走其它的路保准你都能应对自如。”
数小时后,汽车抵达山脚下的临时停车点。走下汽车,只见对面的山上的“水帘洞”哨所在云雾中若隐若现。
稍作调整,笔者和战友背上背囊,向着哨所出发。
上哨的路很不好走——一条坡度近60°、修建在陡峭崖壁边的栈道。在海拔5000米的地方爬坡,大家只能走一程歇一程。
300米的高度落差,笔者和战友途中歇息了四五次,才爬上哨所。大家卸下背囊坐在地上大口喘着气,喉咙深处被吸进嗓子的冷空气刺得一阵痛。
哨长刘晓龙端来热水,脸庞上挂着一丝西藏边防军人特有的风霜。热情的寒暄后,他带笔者来到了宿舍区。
开门的一瞬间,“水帘洞”就在眼前。
只见住宿区后墙,是一个向前方突起的岩石。其余三面,均用木板围起,住宿区就这样被岩石包裹住,流水顺着崖壁缓缓淌下,沿着屋内水沟潺潺而去。
刘晓龙说,每逢雨天或是化雪时,这里的景色最为“壮观”。
在缺水的季节,战友们就在这里举行各类活动。岩石前,摆放着官兵们写的戍边日记,这个房间也是哨所官兵的学习室。
“水帘洞”这个名字不知从何而来,但能为它赋予这么传奇名字的战友,一定有着乐观的性格。
在湿润气流冲击下,处于喜马拉雅山脉南麓的“水帘洞”哨所,夏季多雨多雾,冬季雪大潮湿。
哨所官兵们说,“水帘洞”哨所最美的季节是夏季。崖壁间漫山的杜鹃花绽放,一株株娇艳无比。哨所官兵就像这山、这树,牢牢扎根在祖国边陲的崖缝之中。
一次,刘晓龙和新来的战友聊天,说起哨所冬天的雪。
哨所的冬天是艰苦的。雪下了大半夜,官兵们清早打开门,积雪瞬间涌进屋里,能没过人的胸口。那条通往执勤点的路,要靠官兵一点点清扫出来。大家拿着工具,不一会儿就在道路两侧清理出两道“雪墙”。
下山倒是方便而有趣,官兵们坐着木板制成的“雪橇”,一溜烟便滑到了山脚处。
运货上山却是极难的。战友们排着队,一手扶着安全绳,身上背着货物;后面的战友踩着前面战友的脚印,亦步亦趋。运一次物资,大家往往要爬三四个小时。
哨所的生活非常规律,主要任务就是训练和执勤。那天,轮到笔者站哨,内心格外激动。
岗亭位于宿舍西北侧50米处的一块独立石包上,避雷针是它唯一的装饰。全天24小时,都有哨兵坚守在这里。第一次在寒风中站哨,笔者不一会儿就感到身体僵硬了。
守哨也有高兴事。这不,春节马上就到了,团领导驱车来到哨所慰问大家。
那天,远远看到运物资的汽车停在山下,“水帘洞”哨所的战友们兴奋极了,车上运来了生活用品、过年的物资,还捎来了家人的问候,母亲寄来的毛衣,爱人寄来的巧克力……
此时,欢乐挂在每个人脸上,洋溢在他们的笑声中,整个哨所都是幸福的。
这样的幸福简单而纯粹,这是在许多本应收获幸福的地方看不到的。或许,这也是坚守的另一种“收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