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回放】2018年2月11日,习主席乘车沿着坡急沟深的盘山公路,往返4个多小时,深入大凉山腹地的昭觉县三岔河乡三河村和解放乡火普村看望贫困群众。习主席指出,易地扶贫搬迁是实现精准脱贫的有效途径,一定要把这项工作做好做实。搬迁安置要同发展产业、安排就业紧密结合,让搬迁群众能住下、可就业、可发展。
车行大凉山,处处展新颜。
从西昌市出发,记者乘车来到战略支援部队帮扶的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冕宁县彝海村,眼前的“结盟新寨”令人眼前一亮:一排排新瓦房依山而建,具有鲜明的彝族风格。
彝海村地处大凉山腹地,自然环境恶劣,发展相对滞后,当地群众生活一直比较困难。“山坳坳里搭‘三房’,三个石头支锅庄,无床无被席地睡,房破脊寒围火塘”,曾是彝海村的真实写照。
今昔对比,沧桑巨变。记者走进“结盟新寨”,寻访新寨崛起背后的故事。
全面小康路上不能忘记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家庭
“结盟新寨”这个名字,源于“彝海结盟”的故事。1935年5月,中央红军先遣队司令员刘伯承、政委聂荣臻率部经过大凉山彝区时,刘伯承在彝海同彝族果基部落首领果基约旦(小叶丹)杀鸡歃血为盟,结为兄弟。红军部队因此顺利通过彝区,留下一段民族团结佳话。
几十年来,彝海村广泛流传着红军的故事:长征时,路过这里的一支红军分队人困马乏,但官兵宁可睡在一棵大树下,也不打扰彝族群众,临走前还帮助村民修浚世代取水的泉眼。从此,“红军树”“结盟泉”成为军民一家亲的历史见证。“结盟新寨”就是以“红军树”“结盟泉”为中心,依山环泉而建。
“‘彝海结盟’让红军顺利通过彝区,为强渡大渡河赢得了先机,为革命作出了贡献。”站在汩汩流淌的“结盟泉”旁,退伍军人、彝海村党支部书记马强向记者介绍,“党中央、习主席对大凉山贫困群众一直十分关心,习主席在看望慰问困难群众时特别强调,全面小康路上不能忘记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家庭。”
莽莽大凉山不会忘记,盈盈彝海水不会忘记。谈起党中央、习主席对彝族群众的关心牵挂,彝海村的群众打开了话匣子。
“2017年全国两会,习主席特意向来自凉山州的代表了解彝区脱贫攻坚进展情况,并表示‘全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我绝大多数去过了,还没有走到的吕梁和凉山会尽快去’,令我们十分感动、充满期待。没想到,2018年春节前夕,习主席便来到大凉山,走进大山深处访贫问苦,同村民代表、驻村扶贫工作队员围坐在火塘边,一起分析贫困发生的原因,谋划精准脱贫之策……”谈起当时的情景,驻村第一书记吉克阿呷十分动情。
2016年10月,战略支援部队与彝海村订下新的脱贫攻坚“盟约”,决心帮助村民摆脱贫困,过上幸福生活。
4年多来,战略支援部队总计投入1350万元,为彝海村新建村委会、安居房、卫生室、幼儿园、农民夜校、产业园等,使村里的面貌焕然一新。“结盟新寨”拔地而起,成为冕宁县红色旅游线路上的特色景点。2019年,彝海景区成功申报国家4A级景区,助力村民就业和产业发展。
“上世纪50年代,凉山州实行民主改革,彝族群众从奴隶社会直接跨入社会主义社会。今天,党中央、习主席号召军地各级帮助我们脱贫攻坚,让大凉山再次发生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变化,成千上万的贫困群众过上了小康生活。”亲身经历和见证了彝海村的发展巨变,退伍军人、彝海村村委会主任陈志华感慨万千。
让搬迁群众能住下、可就业、可发展
“结盟农庄”是一家彝族风情浓郁的农家乐,一个个由圆木围成的隔间干净整洁。见到记者,主人吉克莫萨和俄觉加加莫放下手中的活,畅谈起他们的幸福生活。
“过去,我们家虽然温饱不成问题,但一年下来攒不下几个钱,住的也是土坯茅草屋。要不是政府和部队全力帮扶,我们哪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吉克莫萨的脸上写满幸福。
“‘结盟新寨’建起后,前来参观的游客越来越多。我家开的农家乐,一年收入就有10多万元。”俄觉加加莫动情地说,“共产党和解放军从来没有忘记我们彝族群众,军民鱼水情就像‘结盟泉’的泉水一样清澈甘甜。”
贫困群众的生活过得怎么样?习主席一直牵挂在心。2018年,习主席来到大凉山看望贫困群众,所到的两个村,一个是即将易地扶贫搬迁的三河村,一个是搬迁不久的火普村。
在火普村村民吉地尔子家,习主席挨屋察看。客厅里,烧柴的采暖炉取代了满屋冒烟的火塘。习主席边看边感慨:“一改造大不一样了。”
住得进,还要留得住。考察中,习主席叮嘱:搬迁安置要同发展产业、安排就业紧密结合,让搬迁群众能住下、可就业、可发展。
搬进新居,只是新生活的开始。战略支援部队党委坚决贯彻落实习主席重要指示,在“结盟新寨”设计之初就考虑可持续发展,配套规划旅游设施和特色产业,让群众搬迁之后能找到致富门路。
“结盟新寨”投入使用后,逐渐成为热门旅游景点,许多家庭通过开农家乐、卖土特产、经营民宿等,大幅提高了收入。
村民阿说瓦格的家里,客厅宽敞明亮,沙发、茶几、电视等一应俱全,墙上挂着两幅背景不同的全家福。
“这幅照片是我们在‘结盟新寨’新房前拍摄的,那一幅是我们在原来的土坯房前的合影。”阿说瓦格抱着孙子,一边招呼大家坐下,一边乐呵呵地介绍,“是党的好政策和部队的帮助,让我们家的日子一天天好了起来……”
多年前,阿说瓦格的老伴吉根伍萨得了一场大病,此后常年卧病在床,家庭生活困难。
“政府和部队援建的‘结盟新寨’让我们住进了宽敞漂亮的新房子,我儿子经过部队援建的夜校培训后外出打工,儿媳妇在彝海景区做保洁员,家里的土地流转给花椒产业园……”谈起如今的好日子,阿说瓦格乐得合不拢嘴。
“共产党,卡沙沙(谢谢)!解放军,卡沙沙……”吉根伍萨汉语说得不太流利,为表达感激之情,双手竖起了拇指。
敲开隔壁邱母木萨的家门,记者看到,大学毕业不久的邱伍资正在写入党申请书。邱伍资兄弟姐妹4人,父母长年在外打工供他们读书,日子过得紧巴巴的。
这些年,邱伍资在哈尔滨上大学,每次寒暑假回来,家乡都变个样儿,日子也越过越红火。
“我深刻地体会到,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我们全家发自内心地感谢党!”谈起家乡的变化,邱伍资格外激动,“我想入党,就是希望可以帮助更多的人!”
贫困并不可怕,好日子是干出来的
在彝海村采访,记者发现,有好几位年轻人辞掉了大城市的工作,回到村里建设家乡。“结盟新寨”幼儿园老师基克阿机莫就是其中之一。
“习主席在三河村与村民代表、驻村扶贫工作队员座谈时指出,教育必须跟上,决不能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作为一名幼师,我深受触动。”基克阿机莫说,“部队不但帮助我们建起了幼儿园,还为孩子们提供免费营养午餐,设立了奖学金、奖教金,鼓励学生刻苦学习,吸引老师扎根深山。我们没有理由不为家乡作贡献。”
“虽然这里的工资比城里低,但我们很有成就感!”看着孩子们一天天茁壮成长,基克阿机莫由衷地说。
选择返乡的,还有入党不久的毛金全。毛金全2016年从南京金陵科技学院毕业后,在昆明一家待遇不错的国企上班,2018年春节前夕回到家乡当了村干部。
“在电视上看到习主席看望彝族群众的感人场景,我心中涌起一股暖流……”毛金全激动地说,“习主席的关怀厚爱,让我们干劲更足了。大家下定决心,一定要把家乡建设好。”
返乡之后,毛金全一次次与战略支援部队扶贫工作组一起走访贫困户,与乡亲们共同谋划致富路子。他反复学习党的扶贫政策,并将其“翻译”成彝族群众听得懂的大白话,让党的声音走进每家每户。他还创建了一个学生微信群,及时把党的政策发布在群里,再由学生向父母宣传。
“政府和部队的帮扶,把党的好政策变成了看得见的脱贫成果,村里的变化大家都看在眼里!”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毛金全让越来越多的群众相信,贫困并不可怕,好日子是干出来的。
“索玛花开幸福来,彝家儿女乐开怀。大家都鼓足了干劲,一定要过上美满幸福的小康生活。”战略支援部队驻村干部余小平说,“作为一名彝族干部,看到乡亲们的日子‘芝麻开花节节高’,真心感谢共产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