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基层传真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一枝一叶总关情

——来自高原驻训场的一组报道


健康大管家

■本报记者  李三红  闫  延

隆冬时节的雪域高原,天寒地冻,在这里驻训的新疆军区某团营区却暖意融融。

“涂护唇膏!”清晨,班长孟令强发出这一天的第一道指令。战士们纷纷拿出护唇膏,在嘴唇上涂抹着……这是在某连二班每天都要上演的一幕。

数月前,一名军医来连队巡诊,看到战士们嘴唇干裂、双手皲裂,有的甚至已经开裂出血,她当场心疼得掉下眼泪。

见此情景,孟令强很是愧疚:“平时我对大家关心还是不够。”

在军医的建议和指导下,孟令强学习了基本护肤方法和高原健康知识,决心要当好大家的“健康大管家”。自此,每天早上,他都会组织战士们进行基础护肤。

“围脖手套请戴好,早晚喝水须记牢。床头氧气要吸足,身体棒棒好站哨……”孟令强还自编了一个健康顺口溜,不仅自己常挂嘴边,还督促班里战士必须记牢、做到。

“班长为我们付出了很多。”副班长罗浩说,孟令强每天都会在起床号响前半小时就起来,为班里战士准备要喝的温水;晚上熄灯就寝前,他又会准备好热水,组织大家泡脚暖身。

不仅如此,提醒战士午餐、晚餐后要吸氧,每周两次坐浴,两周一次洗澡……为了战友的身体健康,孟令强尽心尽力。记者问他这样会不会很辛苦,他憨憨一笑,说:“班长就是军中之母嘛!”

对于二班的战士来说,孟令强无微不至的照顾温暖了高原的冬天。而对于作战支援营的战士翟建行来说,组织的关怀让他备感“家”的温馨。

去年12月中旬一天傍晚,翟建行突发剧烈腹痛。战友见状,立即将他送到卫生所。医生诊断其为急性阑尾炎,急需将他送至低海拔地区医院进行手术。

团领导知悉情况后高度重视,立即协调车辆、联系医院,并指派该营副营长蒋明才全程护送。

车窗外,风大雪大,夜黑如墨。救护车行驶在搓板路上,左摇右晃,颠簸不停。为了减轻翟建行的痛苦,蒋明才让他靠在自己身上,不停安慰:“别担心,有我和军医在,你一定不会有事……”

翌日8时许,经过一整夜奔波,翟建行被安全送至新疆军区总医院某医疗站接受治疗。

手术后,翟建行醒来第一眼看到的,就是守在身边一夜未合眼的蒋明才。

翟建行回忆说,那一刻,自己非常感动,泪水就在眼眶里打转。

采访结束,高原依旧寒风凛冽,但战友间的深情、组织的关怀如同一汪热泉,带来汩汩暖流,温暖着驻训官兵的心。

需求直通车

■林发明  本报特约通讯员  赵治国

数九寒天,海拔5000多米的喀喇昆仑山,空气含氧量不足平原一半,气温更是降至-30℃,但南疆军区某合成团坦克二连连长李振雨的心里十分踏实。

前不久,坦克二连根据任务安排在这里开展冬季适应性训练。虽然团里配发了氧气瓶,但存在灌装困难、搬运不便等问题,导致部分官兵不能每天按时、足量吸上氧。李振雨将情况直接向该团政委樊江伟报告。很快,一批便携式制氧机就送到了连队。

为啥直接向政委报告,响应又如此之快?李振雨说:“这是因为团党委在医疗保障、后勤供给、家属服务等方面,建立了基层紧急需求直报制度和响应机制。”

这项制度机制的建立源于去年高原驻训。当时,该团奔赴喀喇昆仑山多个点位展开驻训。驻训点位海拔普遍在4000米以上,有的甚至接近6000米。高原本就是肺水肿、冻伤等疾病的高发地区,加之这些驻训点通信、运输不便,在如此恶劣条件下,即便准备再充分、考虑再周到,也难以避免紧急情况发生。如何快速掌握、解决基层紧急需求,成了团党委心头大事。

“如果一味要求基层逐级上报,可能就会耽误大事。”谈起建立基层紧急需求直报制度和响应机制的初衷,樊江伟说,“只有最大限度减少烦琐程序,以最快速度进行决策,才能第一时间为基层解决难题,帮官兵渡过难关。”

到达驻训点的第5天,防空连下士王宁出现咳嗽和高烧不退等症状。卫生连军医通过基层紧急需求直报制度上报情况,很快就有救护车疾驰而来,载着王宁奔赴百公里外的医院。因为救治及时,王宁的病情在发生初期就得到了有效控制。

据了解,该团基层紧急需求直报制度和响应机制的具体内容,还会根据任务实际进行调整。入冬后,虽然保温板房、新式防寒服等保暖物资全部配发到位,该团党委还是担心官兵出现冻伤等情况,将防寒保暖需求纳入基层紧急需求直报,定为“首办项”。

在雪域高原开始驻训以来,基层紧急需求直报制度和响应机制一直高效运转,成为解难纾困的“直通车”。通过这班“直通车”,该团目前已及时解决基层建设、官兵健康和家庭困难等方面的紧急需求38个。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