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写这篇稿件,有两个故事在记者脑海中挥之不去。
一位连长虽然知道训练计划和方案有亟待改善的地方,但一想到马上就要考核了,只得按原来的模式,先把考核应付过去再说。
一位排长总想琢磨点新战法训法,可考核不按规定流程总通不过,逼得他去固守陈规。结果,一次、两次、三次之后,他逐渐接受了这样一种意识和习惯:按照固定流程来,训练考核就能得高分。创新的勇气与思维,在他身上渐渐看不到了。
两个故事虽然不大,却直指我军比武考核与实战化训练中的一个深层次问题:承平日久,军人的练兵备战热情每天都受到和平氛围、和平思想与和平生活的驯化与消解。要知道,身处和平环境,军人却需要日夜思战备战,这本身就是一个矛盾体。
面对长期和平环境的影响,每一名军人都应该认识到,推进实战化训练,最难的还是身在操场却要心系战场。让“思想先到达战场”,这既是对每一名军人提出的永恒挑战,更是给各级指挥员提出的严峻课题。
要做到这一点,不是靠简单说教和一味强调就能解决的。需要我们各级从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来培育养成,需要我们各级从平时组织训练、筹划考核等具体行动开始,把打仗的意识、打仗的标准、打仗的氛围凸显出来,以此来引导官兵真正去思战谋战。
战场是最公平的考官。如果我们平时图舒服,战时就可能不舒服;如果我们平时要求不严格,战时就可能打败仗。如果今天我们在操场上总想着避难就易、避重就轻、避繁就简;亦或战术动作操场化,简单按想定编脚本、依演练定套路,明天上了战场就会吃大亏。
将因演而能,士因习而勇,战因练而胜。一支军队多年不打仗,容易患上“和平综合征”:不想打仗——战斗队意识弱化,不敢打仗——战斗精神淡化,不会打仗——战斗素养钝化。恩格斯对此有过精彩的描述:他们往往“对一条裤子或一条衣领的式样争论不休,而对军队中20来种不同的野炮口径和差不多数不清的各种小型火器口径安之若素”。
作为指挥员更应该知道,肩上背负着战友的生命、集体的荣誉和人民的重托,各级指挥员必须以强烈的使命意识和责任担当,逼着自己“一切都站在战场上来思考”,以实际行动在和平时期培育强化官兵强烈的战场意识、敌情观念和过硬的战术素养。
1953年,中国人民志愿军组织夏季攻势,二十兵团司令员郑维山,大胆地在“联合国军”眼皮底下组织3000余人白天大潜伏。他要求部队认真研究:咳嗽怎么办,睡觉打呼噜怎么办,大小便怎么办,蚊虫叮咬怎么办,敌人打冷枪怎么办,等等。如果不是“站在战场上思考”,这些问题就可能想不到、想不全、解决不好,就可能“一着不慎,全盘皆输”。
郑维山将军的做法,对于我们今天在和平环境中练兵同样适用。战场从来只青睐千锤百炼的军队和军人。就像熟能生巧一样,提高战场意识、敌情观念和打仗的紧迫感,需要我们在具体的练兵备战中,一点一滴积累,一言一行培育。
只有平时主动置身复杂多变的困局、危局、难局中练谋略、练应变、练高招,才能在未来战场上得心应手。如何通过日常的教育训练和演习对抗,破除官兵和平积弊等倾向性问题,让官兵身处操场心系战场,思想先到达战场,这也是我军深入推进实战化训练的题中应有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