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长征副刊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强军征程上的时代报告

——二〇二〇年军旅报告文学综述


■陈海强

2020年,军旅报告文学在聚焦强军兴军、反映抗击疫情等非战争军事行动、关注军队参与扶贫工作、讲述军营故事等各条战线、各个领域持续发力,以文学视角展开观察、记录和思考,通过一篇篇有立场、有思想、有温度的作品完成了强军征程上的时代报告。

《解放军报》长征副刊和《解放军文艺》等平台成为军旅报告文学发表的主阵地,反映军队抗疫行动的报告文学作品传递出驱散阴霾、鼓舞人心的文学力量。弓艳聚焦抗疫一线,创作了《永不停歇的脚步》《她们的绽放》《鏖战火神山》《再战赴荆楚》等作品,记录下军队抗疫行动背后的感人故事。李燕燕、朱广平的《战场之约》,讲述了陆军军医大学的医护人员奔赴疫区的壮举,刻画了毛青、赵孝英、蒋小娟等新时代军医群像。李宏的《7200分钟的战斗》,讲述了火箭军某基地官兵们在疫情发生之后舍小家顾大家、奉命开赴疫区的故事。傅宁军的长篇报告文学《心中的旗帜》,讲述了以退役军人为骨干的江苏如东供电共产党员服务队,多年来为当地群众解困帮难,在疫情肆虐之际挺身而出、服务社会的感人故事。此外,令人印象深刻的抗疫题材军旅报告文学作品还有王昆的《火神山第N次破晓》、仇秀莉的《在“红区”的军姿》、杨玺的《英雄之河》,韩光、上官明的《巾帼四次上战场》等。从作者队伍看,既有长期笔耕的成熟作家,也有来自基层部队的新人。这些反映军队抗疫行动的作品生动诠释了伟大抗疫精神。

2020年,军旅报告文学见证了强军兴军的铿锵步履。《解放军文艺》发表了多篇现实题材优秀作品。赵雁的《最长情的告白》,讲述了我国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副总师李莹辉带领科研团队探索航天医学前沿的事迹。姚杜纯子的《太空之女》,讲述了女航天员刘洋的故事。汪瑞的《雪域“黑鹰”》,讲述了喀喇昆仑山某边防团士官申亚非的故事。这位绰号“黑鹰”的老兵,他的军旅之路堪称理解“生命禁区”戍边生活的秘密通道。章熙建的《远离硝烟的征战》,将目光投向军队全面停止有偿服务这一题材,展现了军队换羽新生、自我革命的勇气。孙利波的《生命弹道》,讲述了年仅33岁的西部战区陆军某旅火力科科长倾志明在青藏高原牺牲奉献的感人事迹,令人真切感受到高原戍边官兵的赤子之心和心灵高度。杜善国的《战将受阅》,聚焦我军阅兵史上首次出现的领导指挥方队,沿着一条内心之路,写出了“明日战场,试看谁与争锋”的豪情,展现了改革强军的新成就。此外,李永飞的《“神瞄”喜子》、杨永刚的《红与蓝的“握手”》,陈先平、吴飞亚的《剑锋》,拼接出火箭军部队官兵矢志打赢、练兵备战的全景图。

以文学方式讴歌时代、礼赞军营、关注现实、塑造人物,是军旅报告文学的传统。《解放军报》长征副刊开设“奋斗·青春”专栏,聚焦“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的动人事迹。李宏的《送你一捧索玛花》,书写了火箭军某部军官沙子呷的感人故事。贾秀琰的《迎向梦里那片海》,讲述了海军陆战队某旅连长何龙以强军为追求,带出一支铁血连队的事迹。王祖来的《“兵专家”的冲锋》,讲述了联勤保障部队某团二级军士长张俊凯紧盯战场,练就过硬技能,以“工匠精神”守护车辆装备的故事。报告文学以真实为生命,但延续这种生命却离不开富有创新意识的采访和写作,需要将鲜活的素材和闪光的思想融入文本。刘长胜、秦诗凯的《“静”水流深》,讲述了军事科研人淳静的故事,他被同事们誉为阵地上的定海神针,这一形象堪称新时代军事科研工作者的生动写照。

研究军事,研究战争,研究打仗,是新时代军旅报告文学创作的主攻方向。江永红的《面向明天的战场》,记录了“红军”官兵征战今日沙场、走向明天战场的收获与思考。作品以实战化训练为纲,立场鲜明地反对训练场上的形式主义,记录了军队向实战化练兵的转型和变化,读罢令人拍手称快。向勇、邢鸿剑的《金色伞徽》,将目光投向科尔沁草原,讲述了陆军某特战旅女兵伞降教员佟传蕊和战友们逐梦强军的故事。林平的《深海尖刀》,讲述了海军某潜艇紧贴实战练兵,时刻保持着箭在弦上、闻令而动的状态。夏德伟、赵俊如的《霸王花开》展现了海军陆战队某旅两栖侦察女兵们别样的青春风采。

在关注军队扶贫工程方面,同样涌现出一批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品。谢建乐的《迈丹的五星杨》,将目光投向了国家级深度贫困村迈丹村,讲述了一茬茬戍边官兵像挺拔的五星杨一般守护这座正在变得越来越美好的村庄的故事。王雁翔在《军人本色》中讲述了军转干部金进将扶贫的阳光雨露带到黔南远山之中,以这种本色方式演绎退役军人情系人民的大爱与大义。这些作品呈现了守护和平发展与建设美好家园之间的深刻关联,让军队参与的扶贫工作闪现出时代精神的光亮。

近年来,随着民族志、田野调查等社会学知识的跨界融合,报告文学在潜移默化中发生改变,作家与历史、时代的对话正在进入新的思想高地和精神旷野。2020年,军旅报告文学生动诠释了红色基因与强军精神的血脉图谱,对历史题材尤其是党史军史题材的开掘越发具象深入。

黄传会、舟欲行历时十载,采访大批海军老兵和相关历史事件亲历者,推出长篇报告文学《中国海军》,展现了几代人民海军指战员艰苦创业、英勇奋斗的事迹,作品入选国家新闻出版署公布的2020年度“优秀现实题材文学出版工程”。兰宁远推出长篇报告文学《中国飞天路》,全景式再现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飞天之路。

2020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相关内容的军旅报告文学作品折射着时代背景下人性与理想的光辉,诠释着伟大二字的深层含义。江永红推出了反映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李延年事迹的报告文学《永远的高地》。张子影历时数年走访抗美援朝战争亲历者,推出了长篇纪实文学《跨过鸭绿江》,在写实、叙事等诸多方面展开探索,兼有史学与文学融合的特色。王龙的长篇纪实文学《迟到的勋章》讲述了战斗英雄柴云振深藏功名33载,最终与躺在老部队荣誉室里的勋章重逢的故事。这些作品让人们对“最可爱的人”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近年来,随着跨学科融合对非虚构写作、报告文学创作产生的影响日益加深,历史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知识为文学注入了更加新鲜的血液。丁晓平的《致敬!最可爱的人——编辑〈志愿军一日〉的那些人那些事儿》,从编辑视角讲述了红色经典《志愿军一日》编辑出版背后的故事,让人们认识到口述历史并非狭义的写作方法或文本创新,而是有着血脉深处的文化传承、担当精神和历史情怀。此外,李春雷在《短篇报告文学的道与技》一文中认为短篇报告文学创作更加需要“文学的自觉”,这些思考对军旅报告文学创作具有重要的启示性。

综观2020年的军旅报告文学创作,深入群众、深入生活、深入现场的优良传统得到了彰显,有志于此的作家们正在靠过硬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夯实作品的质地,从而让军旅报告文学作品携带更丰富的时代信息,讲述更精彩的强军故事,呈现出更加辽阔的军旅现实。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