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国营河北第二机械厂(简称二机厂)大门,映入眼帘的是高大的办公楼、现代化的生产厂房、宽阔笔直的主干道。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位于数十公里外的平山旧址。旧址上留下的空旷厂房、锈迹斑驳的机器、年代感极强的老标语,述说着二机厂的传奇故事。
1969年,我军缺少单兵反坦克武器及各类装备。为满足国防需要,1970年,在石家庄市平山县会口村北部大山深处建立了二机厂。
在二机厂成立初期,生产和生活条件十分艰苦:进厂的职工既要完成分配的生产任务,还要帮助施工队修路、和泥、运沙石;缺少搬运工具,很多工作得靠肩扛手提;搭建的宿舍都是“干打垒”,就地取材用石块和泥土筑墙……在这种条件下,老一辈军工人“不讲价钱、不讲条件、不怕吃苦”的精神品质展现得淋漓尽致。
1975年,刚进厂时,王风云被任命为手持火箭弹的主任设计师。“我们研制的每个产品,都是经过无数次探索和失败换来的。”王风云回忆说,产品每逢定型阶段,他们都要去外地靶场试验,一旦开打后,不管刮风下雨都不能停,白天黑夜连轴转。为了验证武器装备在极端条件下的稳定性,王风云和科研人员常年奔波在寒区、高原和戈壁地区。
有一次,他们去东北某靶场测试装备,当地气温低至零下30摄氏度,王风云在雪里一站就是数个小时。等试验结束后,他的腿脚都冻得失去了知觉。这样的外场试验,王风云记不清经历了多少次。
上世纪80年代初,国家提倡军工厂生产民品、走军转民的产业转型之路。工厂军品任务锐减后,不得不转向民用产品领域发展。
为了解决生存问题,二机厂发动职工广泛搜集民品信息,各车间根据自身条件,先后生产出面包炉、电风扇、自行车轴、绞肉机等民用产品。
上世纪90年代,二机厂接到某军工产品预研任务。在缺乏科研经费的情况下,二机厂“硬挤牙膏”自筹资金,在2000年上马了这个项目。“有了这个项目,才有了二机厂起死回生的机遇。”二机厂领导陈月中说,全体员工艰苦奋斗闯出了一条路。
为了尽快适应市场,二机厂通过体制变革、资产重组等方式实施大刀阔斧地改革,并取得脱胎换骨的变化。目前,他们已成为国内某军工产品的主要生产厂家之一。
上图:当年工人们正在加工产品。
资料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