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底,中部战区陆军某旅榴炮三连连务会上,指导员章世罕查看内务卫生检查结果,发现了一个奇怪现象:士官人数多的班成绩反而比较差。当他指出这个问题时,没想到引来几名班长的诉苦——
“班里的非骨干士官对工作不够上心,因为出了问题都是问责班长。”
“有的非骨干士官比我军龄还长,老是不服管。”
“非骨干士官管不好,也难带义务兵,因为他们说我‘双标’。”
……
大家的反映引起了章世罕的深思。单位调整改革以来,士官编制一下子多了起来,现在每个班除了班长、副班长和技术骨干,还有不少非骨干士官。
本以为人员构成升级能够带来战斗力的提升,没想到班长们却反映非骨干士官未能发挥应有作用。于是,章世罕专门针对这个数量越来越多的群体进行了一番调查。
“干多干少一个样,也不想操那么多心。”上士汤维康入伍11年,因为管理能力不强,一直没有当上班长,平时除了本职工作外,连队很少给他压担子,久而久之,他感觉自己被边缘化了,产生了混日子的想法。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我不是班长,干多了管多了反而不好。”王俊飞刚被选取为下士,很想当骨干,由于在班长竞选中落败,工作热情锐减。他说自己也想好好干,无奈“非骨干士官”的身份让他放不开手脚。
不受重视、存在感差、发展受限、评优靠边……这些都影响了非骨干士官的工作干劲,但章世罕认为诸多原因背后,是党支部对班长骨干的过度依赖,致使非骨干士官缺乏锻炼成长的舞台。在他看来,有些非骨干士官各有专长,甚至某一方面在全连也是拔尖的,“他们就像深埋在山石里的金子,只要深挖细掘,就能让其绽放光芒。”
章世罕和连队党支部一班人研究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激发非骨干士官活力:开展专题教育,引导官兵深入理解新编制体制,适应士官队伍不断壮大的现实要求;有意识地给非骨干士官压担子、搭台子,让他们打消顾虑,大胆作为;帮助非骨干士官规划成长路径,使他们奋斗有目标、成长有动力……
“连队建设,人人有责,不是班长骨干也要有担当。”自从走上副火炮技师岗位,非骨干士官王肖干得有声有色,并立志成为旅队榴炮专业“第一人”;担任连队军体教学组组长的战士潘飞,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无论抓教学还是搞管理,都有模有样……章世罕说,随着一批非骨干士官在连队建设中担当重要角色,各班班长骨干也有了进一步提升自身能力的紧迫感。
三连的做法得到了旅党委的肯定。目前,该旅决定以该连为试点,围绕进一步发挥非骨干士官队伍作用,展开更深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