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多年前,我拥有了一幅当时刚刚再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每一次到部队采访或执行任务之前,我习惯做的准备功课之一,就是看地图。如今的地图上标注有很多点和线,纵横交错,但却清晰有序。它记载着我从事新闻工作以来,每一次参加或完成任务的时间和地点。
约东经115度,北纬30度,坐落着长江中部的城市武汉。这座无数英雄前赴后继为之奋战的“英雄城”,曾让我多次驻足。在这里我曾经拜谒过三座英雄丰碑,那屹立不倒的英雄精神化作一份坚定和温暖,一直留存在心间。
2020年初,一场疫情,改变着每一个人的生活和思考。每天,我都从电视新闻频道中密切关注着疫情。目睹运送物资的战车驰骋在武汉街巷、脸上被防护口罩勒出道道深痕的美丽女兵,我虽然记不住他们的名字,却记住了他们面对疫魔无畏冲锋的身影。7月初,疫情刚退洪魔又来。灾情就是命令,多支部队全力投入抗洪抢险任务。人民子弟兵连续奋战,排除险情,挽救了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那一天,在长江两岸执行抗洪任务的战友传来一曲熟悉的旋律,歌曲的名字是《为了谁》。这首创作于1998年抗洪时期的精品力作再度唱响,让一种难以言表的震撼和温暖萦绕心间:“我不知道你是谁,我却知道你为了谁。”
地图上记于2007年的湖北武汉之行,是在八一建军节前夕,我奉命采访’98抗洪英雄高建成生前所在部队。1998年7月,我国遇到百年不遇的洪涝灾害,驻鄂部队奉命抗洪救灾。8月1日那天,高建成所在营赴湖北簰洲湾排险,大堤突然决口,洪水以七八米高的落差向排险官兵涌来。时任指导员的高建成把救生衣脱下让给不会水的新战士,而自己在排险中被洪水卷走,献出了年仅33岁的生命。走进高建成纪念馆,墙上悬挂着17位在抗洪中牺牲的官兵的遗像,他们是那么年轻。第一位是指导员高建成,年龄最小的叫梁力,只有17岁,当兵才9个月,是父母40岁才得的独子。他脸上那略带稚气的微笑至今还深深印在我的记忆里。
不同的时代,同样的青春,为了人民的幸福安康无畏出征。22载春秋逝去,红色基因仍在赓续……
爱上一座城,或许是因为一个传奇的故事,或许只是缘于一个瞬间,不管怎样,那一定是一份铭心刻骨的情愫。
地图上记于2012年的武汉之行,是随空军工作组赴武汉参加话剧《信仰》的首演。该剧取材于全国全军重大典型、空军武昌上马庄干休所“老战士报告团”原团长、已去世的老红军张绪的事迹,再现了张绪爱党、信党、跟党走的赤诚追求。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张绪为党的事业奋斗到生命终点,什么物质财产都没有留下,最后连遗体都捐献给了祖国的医学科研事业。同时,他为我们留下了丰厚的精神遗产——57本日记、17本读书笔记,还有一箱荣誉证章、奖状和那份特殊的遗嘱。
话剧演出的剧场座无虚席,结束时,我看到许多观众眼里闪着泪花。华中科技大学学生孙超流着泪说:“我被张老彻底震撼了!他是一个真正的共产党人!怎样的人才是一个纯粹的人?怎样活着才有意义?我从张老这里找到了答案!”
那一份感动敬仰犹如昨天。
地图上记于2018年的那次武汉之行,是赴空军新闻集训班讲课。那天恰逢集训所在地的空军某学院组织毕业学员晚会,我应邀参加了 “雪莲精神绽放新时代”主题晚会。“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高亢的歌声激荡在长江之畔,又一批莘莘学子即将从这里出发,奔赴祖国的大江南北、高山海岛、大漠戈壁。
青春,热血,军人,使命,激荡着每一个人的心。
怀着这份青春激昂的心绪,我走进英雄黄继光生前所在部队。站在上甘岭特功八连荣誉室里,倾听时任指导员讲述上甘岭战役。仰望那一幅幅战斗的画面,追忆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的英雄传奇。在这支英雄的部队,每当新兵入伍、老兵退伍和执行重大任务时,都要进行传统教育,并在黄继光铜像前宣誓。黄继光6连每天晚点名都会第一个呼点“黄继光”,全连官兵齐声答“到”,这一传统传承至今。就是这支英雄的部队,刚刚从抗疫一线撤回,又投入抗洪救灾的激流中去。这就是我们英雄的新一代空降兵。
回忆不仅是为了纪念,更是坚定信念和方向。“风起是知音,长江在此,古琴在此,珞珈在此,你我在此,寂静一如初起……”一首写意湖北武汉的旋律《在此》,此刻听来,更有一番别样的深情。
面对地图上那座英雄的城市,回忆驻守在那里的可爱又可敬的战友,我真诚地祝福她:长江在此,天地在此;军人在此,美好依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