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祖咏)这是我小学时读到的边关雪,连绵千里万里,寒光冷月沙场,让我感触到了边关酷寒,亦让我崇拜唐代将士那立功报国的壮志。
这壮志,如同雪色中鲜红的火焰,多少年来,一直在我心底燃烧着,让我热血沸腾——
曾沉浸于卢纶“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的意境。匈奴单于猖狂犯我家园,兵败欲逃。大唐将士策马扬刀,誓将单于歼灭在茫茫雪野。诗中将士英勇无惧,血性千年不失,声威千年不逝;曾陶醉于李白“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的豪迈。大雪之夜,风寒锥骨,大唐将士抱鞍而卧、枕戈待旦,时刻准备扬剑跃马、披雪刃寒,誓死消除边患。他们的铁骨英姿、宏愿气魄,让我仰之而心潮起伏,让我的灵魂飞越千年,去领略那大唐的风神和雄壮。
钟情唐诗里的雪。这雪总是飘在军营边关,飘在硝烟弥漫的大漠,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正义的光芒、民族的光芒。这雪,携着大唐将士的呐喊声,向天长舞,向野长舞,让我心醉神动。我想回到那个朝代,佩剑挽弓、纵横疆场,去体验大唐那俯瞰大地的气魄、横扫四方的威武。
钟情唐诗里的雪。钟情于它的灵动和清莹、洁白和神圣,它的冷峻和火热、凝重和狂放。它飘过漫漫时空,携一路痴情凯歌,走过春花秋月,走过沧海桑田,走过历史风烟,与我千年相约,令我情恸,令我高亢——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岑参)“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边关大雪中的一切场景,在诗人的笔下总是炽情奔放、气势恢宏。即使狂风怒卷、黄沙飞扬,即使天寒地冻、风如刀锋,即使滴水成冰、泉凝无声……边关将士的心中也燃烧着熊熊烈火,照耀着天空和大地,照耀着我们民族的历史和记忆。唐代诗人不乏叱咤疆场的勇士,更有着“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边关五十州”的雄心。因而,这诗作一旦出自剑戟一样的笔锋,一旦挟裹了马踏硝烟的长啸,就有了冲天的豪情、不熄的赤灼,就有了我们这个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极目世界的高度。
在我心里,这诗就是淬火而成的刀枪和剑戟,那一道道耀眼的闪光,就是诗人如火的目光,如火的思想,如火的生命。“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都护军书至,匈奴围酒泉。关山正飞雪,烽戍断无烟。”(王维)陇西惨遭铁蹄践踏之时,风雪漫天、烽火难燃、情报难递,这是何等危急。但这时,一骑报信的火龙驹飞身冰雪,声啸长野、飞如电光……掩卷闭目,我看到勇士向我飞奔而来,他的目光、他的神色、他的发梢、他的铠甲,他的整个身躯都在燃烧,连那铺天盖地的大雪也成了狂舞的火焰……这就是大唐边关将士的意志和铁血,这就是大唐的风骨和豪勇!
将士边关时,剑戟舞飞雪。这雪中飞舞的是无敌四方的英雄气概,更是戍边卫国的壮志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