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在2020年9月召开的科学家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勉励广大科技工作者肩负起历史赋予的科技创新重任,强调要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并特别提到,科学家的优势不仅靠智力,更主要的是专注和勤奋,经过长期探索而在某个领域形成优势。这一论断,为广大科研人员沉下心来进行前瞻性、原创性、基础性研究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广大科研人员唯有在科研道路上,心无旁骛、勇毅前行,不为“内卷”所迷、不为外物所惑,方能攻克重重难关,勇攀科技高峰。
笃定专心,一事精致。为核潜艇事业隐姓埋名30年的黄旭华院士、专注火药研究60年的王泽山院士、为气象事业一生甘为孺子牛的曾庆存院士,都用追求极致的行动诠释了对科研初心和科学精神的坚守。科技创新尤其是基础研究,一鸣惊人的辉煌背后,往往是一场漫长而寂寞的“长跑”,来不得半点浮躁,容不得任何投机取巧。
创新往往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常伴着坎坷与风险。今天司空见惯的电灯,是爱迪生失败了上千次后才被发明出来的;飞机升空,莱特兄弟也是进行了上千次试飞后才最终成功的;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前后至少研究了8年之久。许多原创性的世界顶级科研成果,往往动辄耗费科研人员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心血。科研人员要清醒地认识到这种艰巨性和复杂性,研究方向和目标一旦确定,就须有“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豪情,勇于担当、甘于奉献,耐得住寂寞、挡得住诱惑,打牢基础、潜心研究、追求卓越,将创新进行到底。
深蹲能助跑,静待有花开。“沉不下心来”的问题,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内因就是一些科研人员对科学精神认识存在欠缺,需要“校正航向”和“自我修炼”。而外因,则来自学术共同体的一些不良影响,特别需要改革和优化现有“指挥棒”模式,为敢想者“开绿灯”,为敢闯者“兜住底”,使尊重创新、鼓励创新、包容创新成为“集体的习惯”,让科研人员有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去思考创新的“诗和远方”。
古今中外的实践证明,锻造自觉热爱科研、永葆探索初心的创新者群体,营造宽松、理性的社会环境,才是可持续的、成本最小的创新路径。这同样需要沉下心来、消除急功近利,正确认识科技创新的客观规律,以滴水穿石的精神耐心培育,一步一个脚印地做“功课”,踏踏实实地攻坚克难。
沉下心来,方能扎下根去。树高叶茂,系于根深;科技强国、科技兴军,关键在于创新。在国家和军队提倡创新的大背景下,需要越来越多挑大梁的科研人才沉下心来把“冷板凳”焐热,当仁不让地承担起科技创新的使命与责任,以自身的知识为基础,充分利用科研平台和政策制度所提供的支持往深处钻、往高处行。假以时日,国防和军队的科技天空必将更加星光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