戍守天山南北20多载,故乡沂蒙山始终藏在我心底最柔软的地方。每逢佳节,浓浓的乡愁便涌上心头。
严格来讲,沂蒙山是一个人文地理概念,指的是以蒙山山系和沂水流域为坐标的地理区域。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沂蒙山革命根据地有20多万人参军参战,10万多名烈士献出了宝贵生命,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立下了不朽功勋,共同创造了伟大的沂蒙精神。
前不久,我回到久违的故乡探亲。行走在沂蒙山,风是清爽的,阳光是温和的,身心是放松安然的,连呼吸都是一种享受。“人人那个都说哎,沂蒙山好……”熟悉的旋律穿透时空,回响在耳畔,带我回到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沂蒙山小调》这首歌诞生在1940年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岁月,激励着父老乡亲们舍生忘死,与日本侵略者作殊死的抗争。那一个个跳动的音符,经过火红信仰的冶炼和战火硝烟的炙烤,点播进石缝,长出茂密的玉米和高粱;哼唱在千里迢迢的支前路上,成为激发斗志豪情的铿锵鼓点。如今,我唱起这首歌,脑海里自然闪现出红嫂、沂蒙六姐妹、妇救会、“识字班”、煎饼、鞋垫、独轮车这些富有沂蒙特色的红色符号和一串串流传至今的动人故事。
孟良崮上,白色花岗岩筑成的纪念碑耸立山巅,形如三把刺刀直指云天。73年前,一场著名的战役在此打响。一方是配有美式装备的国民党整编第74师,一方是陈毅、粟裕领导的华东野战军。最终,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国民党“王牌师”全军覆没。孟良崮战役成为彪炳世界军事史册的经典战例,成为解放战争中意义重大的一役。巍巍孟良崮,似一座丰碑见证着初心、铭刻着使命,彰显着党和人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磅礴力量。
“到底是什么力量,能够在短短几天就消解了敌军优势、弥补了我军劣势?”沂蒙情雕塑园里,一架青铜塑造的独轮小推车让人们找到了答案。当张灵甫部队被我军围困时,国民党援军也形成了对我军的反包围,双方伤亡非常严重。可是,激动人心的一幕出现了:前面,解放军战士冲锋陷阵、前赴后继;身后,浩浩荡荡的民工用推车、担架抢运弹药、救护伤员、端水送粮……是人民的参与和无私支持使敌我力量实现了惊天逆转。人民的力量,制胜的法宝!
行走在沂蒙山,到处都是质朴勤劳的家乡人民,到处都是欣欣向荣的劳动场面,到处都是沂蒙山歌里的美好风光。70多年前,八百里蒙山沂水曾是“四塞之崮、舟车不通、外货不入、土货不出”之地,如今,这里已成为鲁苏豫皖地区最大的商品集散地,实现了以商贸物流业为龙头带动区域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沂蒙山让我骄傲和自豪的还有闻名遐迩的“九间棚精神”。在党的方针政策指引下,九间棚人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向贫穷宣战,创造了“九间棚精神”。沿着蜿蜒的山路,我登上龙顶山。放眼望去,九间棚村的白墙红瓦、梨花院落与当年阴暗潮湿的九间棚旧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巍巍蒙山高,亲亲沂水长。梦里几度回故乡,那些关于家乡的记忆不断被刷新,增添了崭新的时代之美。站在山顶上,远远地又传来《沂蒙山小调》的歌声,一人唱众人和,一时间山鸣谷应,那悠扬深情的歌声在高高的山峰、长长的沂水间久久回响着、激荡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