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多年前,有一群幼儿园的娃娃坐在小木床、柳条筐做成的摇篮里,被工作人员冒着枪林弹雨一路从延安护送到北京。后来,他们留下一个共同的名字:摇篮娃娃。
一
“那一时期,对我们的民族、国家来说是轰轰烈烈、威武雄壮、可歌可泣的。而我们正是生活其中的一批天真烂漫、无忧无虑的儿童。我们既没有像父辈和先烈们那样在战场上与敌人浴血拼杀,又不能像同龄儿童那样依偎在父母身旁嬉戏撒娇。我们经历的是战火中的童年,我们生活在不是父母胜似父母的‘红色摇篮’之中……”这是张启予多年前写下的一段回忆文字。
1940年,张启予出生于延安。那一年,“中央托儿所”也诞生于延安。
中央托儿所成立后,迎来了最早的7个孩子,由丑子冈任第一任所长。一年后,中央托儿所从7个孩子增加到几十个孩子,越来越多抗日前线将士的孩子汇聚到这里。
张启予的父母都是军人,工作繁忙,他曾两度被寄养在老乡家。1942年,张启予被接回部队,于1944年进入“延安中央第一保育院”。1946年,胡宗南进攻延安前,张启予随“中央第一保育院”撤离延安,渡过黄河,并于1947年转入托儿所。
那时,张启予和父母一起生活了几个月,刚刚对“家庭”有了概念,不愿与父母分开。把他留在托儿所后,父亲很快离开了。张启予大哭不止,每天爬到山坡上看远方,足足哭了一个星期。
张启予的情绪慢慢稳定下来,开始爬到大院的墙上看院子里的小朋友做游戏。
“那里好玩吗?”
“好玩。”张启予不假思索地回答,回头一看,是一位保育员阿姨。
“你愿意和他们玩儿吗?”
张启予立刻回答愿意。从那天开始,张启予的托儿所生活正式开启。
70多年来,张启予所在的这个托儿所,几经转移、搬迁、更名,于2019年12月9日正式调整为军委机关事务管理总局红星幼儿园(黄寺园)。
二
王京燕是红星幼儿园(黄寺园)的厨师,在食堂一干就是30年。在孩子们口中,她从“围裙姐姐”“饭车阿姨”,成为“炒饭奶奶”。她觉得,一辈子最大成就是让孩子吃得健康。
30年来,孩子们吃的食物越来越科学,不仅要注重营养搭配,更要照顾到每一个孩子的特殊偏好。为此,王京燕下了不少功夫。比如,有的孩子牛奶过敏,王京燕做花卷的时候,要和两种面,一种加牛奶的,一种不加牛奶的。
王京燕的手机里,存了许多饭菜的照片, “这是小花卷,这是小粥,这是小鹌鹑蛋……” 每一种食物,王京燕在介绍的时候会无意中加一个“小”字。她的手指划过手机屏幕,手指粗大的关节格外显眼。她说,以前冬天要从室外把菜搬到室内,室外气温很低,菜还有冰碴子,搬回来还要清洗、切好……渐渐地,手指关节变得粗大了。
王京燕的这种细心付出,事实上是70多年来,从中央托儿所到红星幼儿园,一代代工作人员呵护孩子们健康成长的缩影。
红星幼儿园(黄寺园)园长刘海燕说:“把最好的一切奉献给孩子,把最好的服务奉献给新时代军人,是我们孜孜追求的,是红色基因的接续传承。”
在战争年代艰苦的物质生活条件下,托儿所的孩子们从最初的7个,增加到90多个。托儿所的工作人员用心照顾孩子们,力争让他们健康成长。
“小孩子要吃三餐饭。当时,我把馒头切成片,放在炭火上,烤成馒头片。每天早上,给孩子们一碗小米粥。中午有时候是一碗面条。晚上,孩子们喝面疙瘩汤,或者小米粥……”今年已经95岁高龄的王茜平,对延安时期在托儿所当保育员的经历记得十分清楚。
除了食物要确保营养,当时仅16岁的王茜平和其他工作人员还要时刻注意孩子们的身体状况。一次,一个孩子夜里发高烧,王茜平把孩子抱在怀里,照顾了一整夜。第二天一早,王茜平背着孩子去门诊部看病。小小的身体背着另一个小小的身体,坚定地往前走着。一不小心,王茜平扭了脚。她强忍着泪花,直怪自己不争气,和孩子一路“弟弟加油”“姐姐别哭”,互相慰藉着走到门诊部。
红星幼儿园(黄寺园)现在配备了专职保健医生,购置了先进的医疗设备,制定了精细的食谱和保健方案,为孩子们健康成长提供了有力保障。今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军队幼儿园全体教职工立刻进入战斗状态,严格落实防控措施,有效保证孩子们健康。有的军队医院幼儿园还专门为抗疫一线医务人员子女开办托管班。许多从武汉回来的医务人员,感慨地说:“前方打胜仗,后方有保障,真心感谢幼儿园老师们。”
三
在红星幼儿园(黄寺园)的园史馆里,有一座雕塑,再现了托儿所撤离延安时的场景:马背上驮着带有铃铛的小木床、柳条筐,里边坐着孩子,孩子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那是1946年,解放战争打响,为了保证孩子们的安全,托儿所从延安向北京转移的场景。
托儿所从1946年撤离延安到1949年到达北京,历经三年,途经三省一市(陕西、山西、河北、北京)十几个县,数十个村庄,行程三千余华里。其中,除了由河北平山县苏家庄村至北京坐汽车外,始终是“上有飞机轰炸扫射、后有敌军围追堵截”,仅靠人背马驮和徒步行军,辗转于千沟万壑、崇山峻岭之中。
行军通常都是早晨起床后,大人们把熟睡的孩子们唤醒迅速穿衣、洗漱、吃饭、上厕所,日出前出发。敌机的规律是上午9点以后至下午3点前出现。由于敌占区飞机场远,加上山区早晚阴影大,难发现目标,清晨是行军的好时间。行军途中,一旦接到防空警报,大部队就地停止前进,立即散开。
每次出发时,一头牲口两边驮两个箩筐或木架床,里面坐两个孩子。牲口多时,大孩子和体弱的大人可以一人骑一头。孩子们、保育员、支前民工、民兵连同车马,浩浩荡荡地走成一长串。开始队伍比较集中有序,一个保育员照顾几匹牲口上的孩子,跑前跑后。民工们轰赶着牲口,有的唱着民歌,有的说说笑笑。坐在驮筐里的孩子摇摇晃晃时而睡着、时而看风景。每隔一段时间,大部队就需要停下来,民工给牲口喂水喂料,保育员们赶紧帮孩子们活动一下坐麻的双脚。
遇上敌情紧张,行军就会变得异常危险。
张启予是队伍里年纪比较大的孩子,柳筐里坐不下,需要骑在骡子上。一次,他单骑一匹骡子,走到一个山沟时,不知不觉睡着了。这时候,不远处传来枪声,行军队伍跑了起来,他从骡子上摔下来,晕了过去。托儿所的男保育员刘绍文背着他跑。等醒来时,他觉得脑袋炸痛,开始大哭。
刘绍文边跑边劝他别哭了,问道:“你骑着什么呢?”
“骑着骡子呢。”张启予哭着说。
刘绍文一边笑一边喘气说:“你骑着我呢,快别哭了,听我给你讲摔下来的故事。”
那天,刘绍文就那样背着张启予边跑边讲故事,跑了30多里,才追上队伍。
遗憾的是,解放后,张启予曾多方打听刘绍文,想感谢他的救命之恩,但都无果。
“无论以前还是现在,我们幼儿园都始终牢记自己从哪里来,初心不改,砥砺前行”,红星幼儿园(黄寺园)王健书记说,“一颗红星挂心头,这是我们军队幼教工作者的底色”。
四
“敌机来了快卧倒,飞机‘下蛋’(炸弹)不要跑,敌机‘放屁’(毒气)不要慌,尿湿手绢当‘口罩’……”这是战争年代,托儿所保育员给孩子们教唱的防空歌,简短直白、寓教于乐。
70多年过去了,伴随历史的变迁和环境的变化,红星幼儿园(黄寺园)的教育内容有了不少改变,但一代代工作人员持续创新保育教育理念,倾心培养军人子女的传统历久弥新。
为了让红色传统润物无声地浸润孩子们的心灵,幼儿园积极开发既有浓郁军味又回归学前教育本体的保教活动。他们组织幼儿参观园史馆、听老师讲红故事,在体育锻炼中增设红色故事场景,在创编操课中融入军事元素,在游戏互动中设置军事体能项目,让红色教育贯穿幼儿一日生活。
汪沐涵是2018年进入红星幼儿园(黄寺园)的小朋友。受疫情影响,今年10月开学后,她终于见到了很久未见的小朋友、阿姨、老师,又可以参加丰富有趣的特色游戏活动了。每天上午10点,她都会第一个站好,和小朋友们一起做红旗操。下午,1小时的“阳光体育活动”,在老师精心设计模拟的“穿越封锁线”“飞夺泸定桥”等故事情景中,她与小伙伴们总是玩得不亦乐乎。
今年是红星幼儿园(黄寺园)建园80周年,幼儿园安排了一系列融入红色元素的活动。开展“讲红色故事,比英雄童年”巡讲,感受艰苦岁月和现在幸福生活的对比;组织“星耀童心梦,摇篮伴成长”童画展,全园733名幼儿用画笔描绘心中的摇篮之歌;举办“红星照耀我成长”文艺汇演,师生共同再现了从浓浓窑洞情到新时代的幸福生活。一位1940年入园的“老孩子”,看着手机“云”直播的庆典活动,满含热泪,连连道:“真是幸福的一代红孩子。”
五
1949年8月底,托儿所到达北京后第一批达到入学年龄的孩子们,告别了“摇篮”,告别了在托儿所同他们朝夕相处的阿姨叔叔们。那时候,在北京有家的孩子,到了周末,都会在教室里高高兴兴地等广播家人来接的消息。有几个孩子在北京没有家人,看到别的孩子与家人团聚的场景心里难过,索性就在学校院子里四处闲逛。过了几天,老师告诉他们,托儿所有人来看他们。他们高兴地蹦着喊着“我也有家,我也有家”。
汪沐涵对幼儿园这个“家”的感受更深。她是家里的第三位“摇篮娃娃”。她的姥姥、妈妈都曾从红星幼儿园毕业。三代人关于“摇篮”的记忆虽然不同,但都从“摇篮”中收获了温暖的童年记忆。
北京冬日的夜幕降临得很早。下午放学后,黄寺大院里的路灯已经亮了。幼儿园里,孩子们穿得厚厚的,像一个个小粽子,在老师们的带领下,一个拉着一个排着队,有序地等待离开。临走时,孩子们不忘回头,稚嫩地说声“老师再见!”幼儿园的大门外,家长们早早已经在等候。他们中,多是孩子们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偶尔,也会看到一两位军装笔挺的家长,行色匆匆,踩着点到达。为了让广大家长能够安心工作,幼儿园开设了延时班,放学后把需要父母晚接的孩子集中在一起,老师们充当“临时妈妈”,安排丰富多样的游戏教育活动,让暂时回不了家的孩子们同样过得开心,玩得高兴。遇到节假日,有的双军人家庭的孩子,还常常成为老师家中的“座上宾”,欢喜地与工作岗位上的父母通视频电话。
从东南沿海到西部高原,从北国边防到南国海疆,军队幼儿园服务练兵备战推出的暖心举措,让广大官兵感受满满的幸福。“爸爸,我给您表演一段新学的舞蹈。”看到妻子发来的儿子学舞视频,坚守在海拔5000多米哨所的上士王腾飞露出开心的笑容:“看到孩子在幼儿园快乐成长,我们守在边防线上很放心,也很安心。”
在红星幼儿园(黄寺园)庆祝建园80周年活动中,大班保教主任张丽哲带着120名军娃进行海陆空三军特色体能展示。谈起节目设计的初衷,张老师说:“这几年,军队推行 ‘一家办园、驻军共享’的惠兵政策,不同单位的军人子女都能上家门口的军队幼儿园,我们园来自不同军兵种军人家庭的孩子也越来越多,搞这个节目很有意义,可以让大家感受到部队是个大家庭。”
时光飞逝,无论是80年前还是今天,“摇篮”始终呵护着孩子们的童心,温暖着孩子们的童年。在摇篮里,一颗颗红色的种子种在了孩子们的心里,伴着孩子们长大,去追求他们心中美好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