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第一次读到这首诗《诗经·无衣》,还是在语文课本里。再逢此诗,是翻阅《诗经》时(吉林美术出版社)。除了感叹岁月飞逝,内心不禁油然而生他乡遇故人之感。
时间跨度,之于《诗经》的历史不足谓,“欣赏千古诗行之旋律,体会遥远先民之生活”,才是我读《诗经》的真正目的。我认真地读完了这本由黎波译注的《诗经》。
这本《诗经》展现了原著的全貌。未做丝毫删减,在忠实原著的基础上,以准确、生动、优美的图文对其进行诠释,目的在于为广大读者消除阅读障碍,让读者自由徜徉在经典美好的诗歌之中,获得美的愉悦。
美的享受从书的封面开始,该书封面设计颇为清新,略带暖意的淡粉色,下边标注着一行小字:中华诗歌之源头,华夏文章之根基。翻开目录,《国风》《二雅》《三颂》三个颇有韵味的标题很快能唤起读者阅读的欲望和热情。
也正是这三个标题,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分门别类。《风》,“国风”,是指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多属民间歌谣,其中大部分作品是劳动人民的集体创作,反映劳动人民真实的生活,是诗经的精华。《雅》,是西周王畿一带通用的乐调名,多数是朝廷官吏及公卿大夫的作品,有一小部分是民歌,分为《小雅》和《大雅》,故称为“二雅”。《颂》,主要是一些宗庙祭祀的乐歌,内容多是对祖先神灵报告王侯功德的赞美之辞,分为《周颂》《鲁颂》《商颂》,故称“三颂”。
从文中各处细节可以发现,作者坚持选用最具权威的教材和相关读物,参考文献也多选自权威出版社和官方网站。“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在编译过程中,译注者反复研读程俊英《诗经译注》、周振甫《诗经译注》、金启华《诗经全译》、余冠英《诗经选》、蓝菊荪《诗经国风今译》、袁愈荌《诗经全译》、陈子展《诗经直解》、刘松来《诗经三百首详注》等各类相关书籍资料,力求使自己的译注做到“言必有据”。
正因为作者阅读的广度、深度、强度和“衣带渐宽终不悔”的执着,才能打造出这本与众不同《诗经》。
从古至今,对《诗经》的译注有众多的版本,各有千秋。为何此书独树一帜?新意有三:其一,权威译注。作者参考国内的原版古籍书,能做足本的绝不删除,字字斟酌、反复推敲,尽量做到全面、准确;其二,图文并茂。为了让读者更加清楚明了地阅读,该书根据内文绘制了大量精美的插画,为书增色不少;其三,脉络清晰。作者考虑到现在读者的阅读习惯和需要,采取了题解、原文、注解、译诗的形式,使该书更加通俗易懂。
翻看此书,袅袅余音回荡在耳旁,久久难忘——绕梁不绝的先人歌咏,抑扬顿挫的古朴颂唱,流淌在血脉中的华夏诗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