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8年谈判,11月15日,亚太地区15国参与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正式签署。世界上参与人口最多、成员结构最多元、发展潜力最大的自贸区扬帆启航。
在专家看来,这不仅对于各成员国共同应对国际环境不确定性、进一步推动区域内自由贸易、稳定产业链供应链具有重要意义,对受到保护主义和新冠肺炎疫情双重冲击的经济全球化而言,也是一个重大利好。
“屋漏偏逢连夜雨”—
疫情的影响不可抗拒
如果把时钟拨回到2020年的起始、所有人对疫情都还一无所知的时候,那时的人们,对新一年度的经济全球化趋势也是不甚乐观的。从上世纪80年代起步的经济全球化浪潮,在极大地加速各种生产要素的全球配置与流动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新的问题,如贫富差距、发展鸿沟等。特别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全球化与逆全球化碰撞、跨国贸易与保护主义并存的情况,已经存在了相当一段时间。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国际研究学部主任周弘说,经济全球化接连面对多重挑战。比如2008年之后,欧洲地区的危机接踵而至——难民危机、债务危机、地缘政治危机等,其根源很大程度上来自次贷危机的引爆。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陈凤英认为,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是今年才突然降速的。她指出,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全球化的动力就已经有减弱迹象。保护主义、单边主义、霸凌主义不断发作的现象,在一些经济体有增无减,贸易摩擦数量居高不下,世贸组织谈判进程停滞不前。
就在国际社会还在迷雾中艰难地探索全球化前进方向的时候,新冠肺炎疫情突然暴发。
“2020年的全球化,最大的特点就是疫情的影响不可抗拒。”陈凤英说,当世界各国都开始陆续实施隔离政策时,大家既走不出去,也请不进来,全球化被强制减速,在一些地方甚至有“熄火”的迹象。
相关机构的数据也证明了这一点。今年6月,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发布的《2020年世界投资报告》预测,2020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量将低于1万亿美元,同2019年的1.54万亿美元相比,下降近40%。
“疫情的出现,对全球供应链造成冲击。”周弘说,在以前经济全球化相对平稳的条件下,供应链可以在全球范围内以比较优化的方式配置资源,一个小零件可以在匈牙利生产,然后运到中国来,变成一个大零件,然后再运到欧美去进一步组装。
周弘说,全球化条件下形成的资源配置格局拥有许多优势,很多人难以想象这种趋势会被“逆转”。但疫情发生后,很多国家都开始“以安全的名义”把调整供应链的议题提上日程。
“疫情一来,很多国家发现,即使想自己生产一些产品,上游的原料却面临许多未可知的因素。”陈凤英说,这样的事情并非孤例。当发生在日本、韩国等国的疫情影响到其国内的半导体企业时,其他国家一些工厂也出现了停工待料的情景。
“以前的全球化生产,企业考虑最多的可能是生产成本问题。如今跨国公司在考虑未来的‘全球投资、全球生产、全球布局’时,产业链在安全性方面的考虑已明显上升。”陈凤英说,一些国家已出台政策,由政府出补贴,帮助企业将相关工厂搬回本土。这种变化也将对全球化的未来产生影响。
“不畏浮云遮望眼”—
全球化仍是历史潮流
“经济全球化是客观现实和历史潮流。”习近平主席深刻指出,面对经济全球化大势,像鸵鸟一样把头埋在沙里假装视而不见,或像堂吉诃德一样挥舞长矛加以抵制,都违背了历史规律。
客观现实理应尊重,历史潮流尤当顺应。
虽然经济全球化面临许多挑战,但危机发生的时刻,也是新机遇酝酿的时刻。在2020年,为突破全球化遭遇到的困境,一些国家间的合作在另一个方向上取得了令人欣慰的成绩,那就是区域化。最显著的事例,即是历经8年谈判终于落地的RCEP。
“这是给世界的一个希望。”陈凤英说。自此,世界主要的经济区域,欧盟、美墨加、亚太地区,都拥有了自己的区域经贸合作协定。
RCEP完成签署后,中国正式表态,将积极考虑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此外,中国还在与欧盟共同努力加快完成中欧投资协定谈判。
“从配置资源的角度来讲,如果全球化有所停滞的话,那么区域化的较快发展,将是未来一个可能的方向。”周弘说,某种程度上,区域化也是全球化发展的一个体现。
“面对新的形势,我们要打造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周弘说,这是要以积极的态度去推动和参与全球化。中国提出坚定不移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代表了全球化的历史潮流,代表了世界发展大方向,为世界经济复苏开辟了广阔空间与光明前景,充分体现出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勇毅担当。
“经济全球化在重组,而不是在逆转。”陈凤英说,搞保护主义如同把自己关进黑屋子,看似躲过风吹雨打,但也隔绝了阳光和空气。各国需要秉持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理念,推动经济全球化再平衡,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
“柳暗花明又一村”——
新治理观和科技力量双轮驱动新型全球化
全球化仍是历史潮流。周弘表示,近年来,中国积极倡导“以平等为基础、以开放为导向、以合作为动力、以共享为目标”的全球经济治理观,呼吁打造更加公正合理、包容联动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并通过倡导设立亚投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等实际行动,扩大同各国的利益交汇点,共同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
“中国积极分享发展经验,倡导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赋予了全球化全新的人文精神。”陈凤英说,当代中国的“世界观”“发展观”“义利观”,当代中国的发展道路和发展理念,不仅适合中国,同时具有全球意义。
在受访专家看来,科技也是推动全球化的一个重要抓手,未来应该通过创新去引领新的发展,用新的发展推动新型全球化。
数字经济、绿色经济、公共卫生,这是周弘看来有可能取得新突破的领域。
“信息和数字产业带来的革命性变化,绝对不亚于当年珍妮纺织机在英国引起的工业革命。”周弘说,在没有电商平台以前,谁也想象不出,大山沟里的农产品可以“卖全国”“卖全球”,而5G、人工智能、3D打印技术的发展,也很有可能引发生产方式的改变,进而引发组织结构的改变,以及未来国际规则的改变。
中国和欧盟分别宣布了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在这个过程中,如何把现有的以化石能源为基础的行业转变为以新能源为基础的行业——这将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这个转变需要靠技术的力量来完成。”周弘表示,“人类未来的道路还是需要从新的领域、新的技术里去寻找新方向。在迎接新的挑战中,产生新的经验和新的治理方式。”
人物肖像绘制:杨 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