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科技周刊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天基、机载、陆基、舰载,不同搭载平台上的动能武器——

以身相搏的“极速杀手”


■李 博 李长海 李昊野

一般来说,运动的物体都具有动能,且这种动能可以通过碰撞传递给另一个物体。这种动能如果足够大,就可以使被撞者受到损伤。

从广义上讲,运用上述物理原理制造出的武器,都可以称作动能武器。如投石机、弓箭和标枪,甚至是弹弓、飞镖、抛石索等,前提是这些物件被用于作战。

狭义上讲的动能武器,则是指现代意义上的动能武器。这类动能武器具有其鲜明特征:一是发射出的弹头或弹丸可超高速运动,动能巨大;二是因有先进制导技术与设备加持,打击精度很高;三是其瞬间撞击威力很大,甚至可用作威慑性武器。

与广义上讲的动能武器相比,现代意义上的动能武器原理没变,仍然不是靠爆炸、辐射等其他物理和化学能量去杀伤目标,而是靠自身巨大的动能,在与目标短暂而剧烈的碰撞中摧毁目标。

现代意义上的动能武器研发历史并不长。20世纪80年代初,伴随着“星球大战”计划的推出,美国开始研制动能武器。与之相应,苏联和其后的俄罗斯也展开这方面的研究。进入21世纪后,更多国家相继加入这一梯队中。

经过数十年研究与试验,动能武器的发展已取得一定成果并渐成体系。

20世纪90年代初的海湾战争中,采用破片杀伤的“爱国者”导弹系统在反导拦截作战中表现不佳。此后,美军对其改进,研制出“爱国者-3”导弹系统。“爱国者-3”导弹系统的最大变化,就是采用了动能直接碰撞杀伤机理。

这种变化,源于两个方面的进步。

一是研究发现动能武器在反导拦截时效果更好。它不像破片战斗部那样能量是分散释放的,而是集中一点进行攻击,能量释放较为集中。发生碰撞瞬间,接触点一边撞入一边迅速汽化,形成高温高压等离子体,这种瞬间释放的能量威力远在炸药爆炸威力之上。

二是相关的反导体系更加完善和高效。该体系能准确而及时地发现来袭目标,迅速计算出其弹道,引导弹头实施攻击。

与此同时,俄罗斯在继承苏联丰厚“遗产”基础之上,也展开相关研究。其新的反卫星系统中,可选的手段之一就是使用动能导弹发起打击。据美国媒体报道,前不久,俄罗斯又使用动能导弹开展了相关测试,据称该动能导弹速度更高,可以击毁轨道较高的卫星。

当前,部分动能武器已经进入实战阶段,特别是动能拦截弹得到快速发展。如美国的“萨德”拦截弹、海基“标准-3”拦截弹等。作为俄罗斯新研制的防空导弹系统,“S-500”反导系统中的77N6-N1导弹也可以用作动能碰撞杀伤弹,用于拦截中远程弹道导弹、外大气层高速飞行器等目标。

动能武器根据搭载平台的不同,可分为天基、机载、陆基和舰载动能武器。

天基动能武器,是指部署在外层空间平台上的动能武器。太空非军事化原则是绝大多数国家的共识。但从去年起,美国通过新《国防授权法案》,批准成立太空军,将太空认定为“作战区域”。这无疑打开了太空军事化的“潘多拉魔盒”。与此相对应的,是美国天基动能武器的研发取得一定成果,如“智能卵石”拦截弹、“实验卫星系统”项目中的卫星等。这些成果的取得,客观上使美国在这方面迈出危险的一步。

机载动能武器是指由飞机携带、在空中发射的动能武器。在这方面,一些国家在上世纪70年代中期进行过尝试,后来因难度较大被终止。之后,一些军事强国又开始就此类武器展开相关研制与测试。

陆基动能武器是指部署于地面、采取固定或机动方式发射的动能武器,主要包括陆基反卫星导弹、“末段高空区域防御系统”拦截弹等。

舰载动能武器则是指搭载在舰艇上的动能武器,如美国海军正在研发的“标准-3”Block2A型拦截弹。

由此可见,当前动能武器在动能拦截弹研发方面步子迈得较大,这类拦截弹以火箭型和巡航型为主。在电热型和电磁型动能武器研发方面,研发进度相对较慢。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需要攻克的技术难关不少。

技术难关虽多,却并未妨碍各国在这方面加大投入。毕竟,动能武器已被公认为是摧毁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有效手段之一。

一是它反应速度快,打击距离远。动能武器飞行速度惊人,射程远,在精确制导系统引导下,能够高效打击多类战术弹道导弹、巡航导弹和高空高速飞机。技术一旦成熟,攻击目标所需准备时间很短,几乎不会给目标留下多少反应时间。

二是毁伤效能高,杀伤威力大。动能武器与打击目标发生碰撞时,相对速度极快。虽然弹头质量不大,但其与目标碰撞时产生的巨大能量,比常规高爆破片杀伤力高出许多。伴随产生汽化效应和形成高温高压等离子体,动能武器可以在瞬间摧毁物理目标。

三是拦截智能化,命中精度高。动能拦截弹配有先进导引头、多功能变轨与姿控发动机等,可精确选择瞄准点,通过高精度探测和精确制导控制直接命中目标。作为拦截武器,它可借助各种主被动探测设备及智能算法,对真假目标进行识别,有针对性地进行拦截。

四是轻质小型化,机动潜能大。随着新材料、新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动能拦截弹的体积和重量还会下降。在同等推力下,它的机动能力会更强。借此,反导将朝着非核防御时代再进一步。

当然,作为未来的主力装备之一,动能武器也不仅仅“只接大活”,如防御弹道导弹、进行空天反卫星作战、反飞机渗透作战等,它未来也很可能会“飞入寻常百姓家”,在一些关键环节发挥“不显山露水”的配角作用。

在2011年推翻卡扎菲政权行动中,法军在打击对手藏身居民区中的坦克、装甲车、武装皮卡时使用的水泥炸弹。美国多次使用的动能杀伤导弹AGM-114R9X等,都体现着这种趋势。动能武器以后甚至还有可能被用来进行反炮弹。

正是因为看到了动能武器作为未来战场“多面手”“极速杀手”的潜能与作用,世界各军事强国竞相加大这方面的投入与研究,力图将动能武器打造成反导“长拳”。为此,各国都在努力进一步提升其智能化水平,推动其向小型化方向发展,解决其当前存在的结构复杂及成本较高等问题,动能武器可能成为“战场新宠儿”。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