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军人修养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增强法治的道德底蕴


■樊伟伟

●以法安天下,以德润人心,“法”的威力才会更加彰显,“德”的效能才会更加深厚

法律是准绳,任何时候都必须遵循;道德是基石,任何时候都不可忽视。近日,中共中央印发《法治社会建设实施纲要(2020—2025)》,提出要“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建设,深入开展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教育,增强法治的道德底蕴”。

“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法律和道德都具有规范社会行为、调节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在国家治理中都具有重要地位和功能。法治讲求的是规则、限制、契约、公正,体现权威性、明确性和强制性约束;道德提倡的是修养、启迪、自省、高尚,体现教化性、劝导性和自律性要求。法律是成文的德行规范,道德是内心的无声律令。法律的有效实施有赖于道德的支持,道德的自觉践行也离不开法律的强力约束;法律难以规范的领域,道德可以发挥作用,而道德无力约束的行为,法律可以给予惩戒。法律与道德,一个是规范行为的强制准则,一个是安顿人心的温润力量,二者既在各自领域发挥作用,又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可以说,法律与道德犹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并行不悖、缺一不可。增强法治的道德底蕴,以法安天下,以德润人心,“法”的威力才会更加彰显,“德”的效能才会更加深厚。

任何法律都内含着道德判断、体现着道德取向。没有道德底蕴的支撑,法治建设就缺乏源头活水,法律实施就缺乏坚实基础。古往今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对法治理念和法治精神的滋养始终绵延不绝,无论是先秦诸子训诫的“明德慎罚”,还是孔子提出的“宽猛相济”;无论是荀子主张的“隆礼重法”,还是董仲舒提出的“大德而小刑”,都体现了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思想,揭示了法律与道德的内在联系,内蕴着道德之于法治的哲学思辨。

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才能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和法治军队,迫切需要我们扎实推进以道德为基础的法治建设、以法治为保障的德治建设,把社会主义道德要求体现到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各环节,通过持续涵养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深厚法治的道德底蕴,使法治手段和德治手段同向发力,推动法治建设水平达到一个新高度。

“法律要发挥作用,首先全社会要信仰法律;道德要得到遵守,必须提高全体人民道德素质。”增强法治的道德底蕴,须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统一,把法治意识与道德素养结合起来、一体推进。既要通过以案学法、析事明理,弄明白什么事能干、什么事不能干,知晓做人做事做官的尺度,保持对党纪国法军规的敬畏,使法规制度内化为政治信念和道德修养、外化为行为准则和自觉行动;又要大力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精华,深入挖掘中华民族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道德精髓的时代价值,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强化规则意识,倡导契约精神,弘扬公序良俗,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身体力行是最有效的示范,以上率下是最有力的引导。”领导干部在法治建设中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在党员、干部和群众中产生示范效应,必须以“先于”“严于”“高于”一般干部的标准,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带头立德修德崇德尚德,以自身表率行动带动群众崇德向善、遵规守纪。

明代冯梦龙在《警世通言》中说:“人心似铁,官法如炉。”意思是即使人心冷酷如铁,也终究扛不住法律的熔炉。守法就是守德,违法就是严重的失德。增强法治的道德底蕴,既是一个常抓常新的永恒课题,又是一个需要人人作答的现实考题,每个人都是实践者、推动者、受益者。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不断提高,法治建设的根基必然会越来越牢固,良法善治也必将蔚成风尚。

(作者单位:91208部队)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