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色,出现在东方。
迅速控制疫情,经济率先复苏,告别绝对贫困——2020年,在新冠肺炎疫情的阴霾笼罩下,一条条来自中国的动态,让世界瞩目着这个古老而又风华正茂的国度。
“不是线条的纵横,而是光的迸发”。一位外国诗人,这样描摹中国。
经过8年持续奋斗,中国如期完成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近1亿贫困人口实现脱贫。12月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听取脱贫攻坚总结评估汇报。境外媒体纷纷跟进报道。
“毫无疑问,这是消除贫困的历史上最大的飞跃。”临近岁尾的这一消息,成为划过2020年全球“不确定”阴云的一道光亮,也注定将写入人类反贫困的史册。
如期
如期,本是个平凡的字眼。年终,当这两个字与完成“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连在一起时,人们深知其中的不平凡。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2020年,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
年初,新冠肺炎疫情乍起。对本就任务艰巨的中国而言,突降的这场大考,无疑是艰巨之上叠加艰巨。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也考虑过等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后再到地方去开,但又觉得今年满打满算还有不到10个月的时间,按日子算就是300天,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本来就有许多硬骨头要啃,疫情又增加了难度,必须尽早再动员、再部署。”3月6日,习主席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
春天,如期而至,显得格外珍贵也格外忙碌。神州大地,大江南北,在与疫情的常态较量中,开始了一场与时间的赛跑。
“把失去的时间抢回来”。截至4月底,驻村帮扶工作力量全部到位,中西部地区扶贫公益岗位安置343万贫困劳动力,扶贫龙头企业复工率97.5%、扶贫车间复工率97%、扶贫项目开工率82%。截至10月底,我国外出务工贫困劳动力2973万人,为去年外出务工总数的108.9%。
疫情期间,多地推动扶贫车间优先复工。“走路10分钟就能上班”,许多乡村孩子的母亲在车间内忙碌着。据统计,5年来,我国累计建设扶贫车间32688个,吸纳贫困人口家门口就业43.7万人。人们点赞,扶贫车间不仅将部分生产空间从城市转移到乡村,而且再造了农村妇女的社会空间,提升了生活质量。
按下快进键的还有电商扶贫。小山村的主干道更名为“微商路”,家家门口贴着二维码。这一年,从普通农户到基层干部,再到网络主播,寻求着破解扶贫产品销售难的“网动力”,走出了一条宽阔的消费扶贫“云端路”。定向采购、以购代捐、以买代帮等新模式也不断涌现。今年前10个月,全国累计直接采购或帮助销售贫困地区特色农产品超过3300亿元,是2019年全年规模的两倍。网友说,这样的“买买买”,特别有温度。
联合国评估,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和经济衰退致全球多达1亿人陷入贫困。而中国,则是另一番景象。
赶走“疫情寒冬”的,是逆水行舟的勇毅,是一诺千金的赤诚,是永恒为民的初心。
攻坚
最后的堡垒,往往最难攻克。
这一年的脱贫攻坚,用“行百里者半九十”形容最贴切不过。年初,全国还有52个贫困县未摘帽、2707个贫困村未出列,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是最难啃的硬骨头。
这一年,是名副其实的攻坚之年。人们注意到,与“三区三州”、挂牌督战、摘帽等脱贫攻坚热词一同出现的,还有“高质量”一词。
“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为攻坚标注了更清晰的刻度。
再难攻的堡垒也要攻,用非常之策保质量。瞄准今年疫情造成的脱贫攻坚难点、痛点和堵点,党和国家密集出台40多项政策文件破解难题。1月,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发布指导意见,将未摘帽的52个贫困县,贫困人口超过1000人和贫困发生率超过10%的1113个村纳入挂牌督战范围。各地各级既督战更参战,查短板、找弱项,制定作战方案,逐项整改清零、逐户对账销号。从输血到造血,从漫灌到滴灌,从扶贫到扶志,一锤接着一锤敲,“最后一公里”被一点点打通。
再难啃的骨头也要啃,用非常之力保质量。“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的脱贫攻坚,是硬仗中的硬仗。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为布拖县乌依乡阿布洛哈村修一条3.8公里长的通村公路,用了整整一年时间。这个不得不动用直升机修路的“网红村”,是全国具备条件的建制村中,最后一个通硬化路的村庄。
还是四川凉山,5月12日,“悬崖村”——昭觉县支尔莫乡阿土列尔村,全村8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共423人搬迁至集中安置点。搬离绝壁,易地扎根,不比“绝壁变通途”容易。在凉山州,7万余户、36.4%的贫困人口,告别了“难养一方人”的一方水土。截至目前,“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任务已全面完成,960万建档立卡贫困群众乔迁新居。
作为大凉山的儿子,在全国脱贫攻坚奖贡献奖获得者、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武警四川总队凉山支队某大队政治教导员布哈眼里,交通、搬迁,产业、教育,深度贫困地区哪一样扶贫工作的难,都不亚于“蜀道之难”,都需移山之志,填海之力。
2月,6省清零;3月,3省清零;4月,4省清零;9月,1省清零;11月,7省清零——这份贫困县摘帽时间表的背后,是艰苦卓绝的努力,是一张张绽开的笑靥,更是一颗颗追求更美好生活的心。
“国家政策好,不能等靠要。”脱贫群众的心声,印证了那句话:没有人比中国的农民更知道用勤劳表达感恩,他们用勤劳的汗水,在这片土地上浇灌出不同于祖辈的新生活。
接力
“清零”的捷报并非休止符,而是擂响的新一轮战鼓。
道有夷险,履之者知。“牵着春风进山村”的扶贫干部们,没有松口气、歇歇脚的想法。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的他们体会尤深,“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突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任务依然艰巨”。他们无悔春风化雨,更期待春华秋实。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这句话,成为广泛凝聚的共识,更化为具体而微的行动。
虽然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基本脱贫,但是刚越过贫困线的农民仍然数量巨大,且脱贫基础脆弱。当832个贫困县已经成为历史,各地坚持“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保持有关政策稳定。“四个不摘”的承诺与践诺,让脱贫群众对致富奔小康心里有了底。
“扶贫动态一网打尽”。今年3月,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印发指导意见,要求建立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主要监测建档立卡贫困户中已脱贫但不稳定户和收入略高于建档立卡贫困户的边缘户,录入全国扶贫开发信息系统,实行动态管理。目前,52个挂牌督战县的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已经初步建立,共识别87万脱贫不稳定人口和边缘易致贫人口,并全部落实帮扶措施,为防止返贫“系上安全带”。同时,全国还有2004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纳入低保或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范围,进行兜底保障。
踏得实,方能行得远。中国的脱贫攻坚战愈深入、愈见效,善作善成、久久为功的特质便愈鲜明、愈彰显。
“打赢脱贫攻坚战后,要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接续推动脱贫摘帽地区乡村全面振兴,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生活改善。特别是‘十四五’期间,将把巩固脱贫成果作为重点,防止返贫,脱贫攻坚战将向常态化转变。”国务院扶贫办副主任夏更生说。
“红色最红,绿色最绿,脱贫最好。”2017年2月实现率先脱贫后,江西省井冈山市走上三产融合的乡村振兴之路。井冈山市人武部派驻干部职工继续挂钩帮扶,为村民致富奔小康积极贡献力量。
截至今年5月底,全军定点帮扶的4100个贫困村、29.3万户贫困户、92.4万名贫困群众全部实现脱贫。参与扶贫帮扶的人民子弟兵,成为摘帽村里不走的“兵亲戚”,持续助力乡亲们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
有分析指出,2020年消除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之后,未来中国的扶贫目标会更加多维,在某种意义上,是更富持续性的扶贫之路。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可以预见,对中国的脱贫攻坚而言,2020,是一座书写奇迹的里程碑,更是一个梦想出发的新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