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军事论坛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无人”的实质是“替人”


■梁 松 于甜甜

当前,无人作战是军事理论研究的热点之一。然而,当下的无人作战,并非没有人的参与,只是人更多地隐藏在后台操控,把前台亮相的机会让给了无人作战平台。这种无人作战实质上是“替人”作战,也就是各类无人作战平台逐步替代战争中某些原来由人扮演的角色、承担某些原来由人执行的任务。事实上,人类在战争中被替代的情况一直在发生,各种作战工具的发明及运用,先是代替人的肢体,而后是感官,现在则轮到了大脑,最终将可能完全取代人类,使战争真正步入“无人之境”。从这个角度看,无人作战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整个人类战争史就是一部向着“无人化”不断发展的历史。

克劳塞维茨讲,战争无非是扩大了的搏斗。人类最初使用自己的肢体直接进行搏斗,但很快就抄起了石头、木棍等工具,并且发现用这些工具替代赤手空拳,可以使自己变得更加强大。此后很长一个时期,人类不断发明新的作战工具来代替自己的肢体,帮助打赢日益强大的敌人。刀、枪、剑、戟、弓、弩等十八般兵器代替人的拳头,马、车、船等交通工具代替人的脚力,使得作战范围不断扩大,作战效能显著提升。进入近代以后,随着光学、电磁学等新兴科学的发展,作战工具代替人类感官的革命性历程逐步开启。望远镜、夜视仪、电台、雷达、侦察机、卫星等遍布战场的传感器平台,在某种程度上代替人的眼、耳、口等感觉器官,使人类看得更远、听得更清,情报信息和命令指示传递更高效,从而帮助我们更好地感知战场态势、廓清战争迷雾。这种感官替代过程虽历史不长,但发展迅猛,未来将在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方面全面发力。

由于相关科学研究无法取得突破,长期以来作战工具替代人脑功能的进展并不明显,即使是坦克、飞机、舰艇等现代化作战平台,仍须由人身处其中做出重要决策、执行关键操作,人与作战平台难以脱离接触或者说物理分离。正因为如此,人类一直是战场前台的主角,而无人作战的概念则少有提及。近年来,无人作战之所以掀起研究热潮,在于以人工智能、生物科技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发展及由此引发的作战工具变革,已经不满足于取代战争中人类肢体和感官所承担的任务,转而开始大量介入甚至取代计算、分析、规划、计划、决策、指挥、控制等人类大脑活动,从而催生出一大批具有自主智能的武器平台投入实战,引发作战方式乃至战争形态出现新的变革。这种人脑被替代的过程方兴未艾,未来战争中,真正的无人作战——机器人战争终将登上历史舞台。

人类在战争中逐步被机器和工具所替代,正如人类在众多其他行业和活动中被替代一样,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面对这一大势,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准备:一是积极拥抱科技革命,大力提升技术敏锐度和理解力,大胆运用先进科技成果,努力提升作战自动化、智能化水平,在机器更擅长的领域勇于和乐于被替代;二是及时更新思想观念,加快完成角色转型,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和能力体系,在战略发展、战法创新、指挥艺术、谋略运用等机器尚不够强悍的领域,充分发挥人类独特优势,更好地驾驭未来战争;三是加快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和标准规范,确保人工智能始终服从服务于人类需要,防止其因失控而走向人类良好愿望的反面。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