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核心战斗力。建设世界一流的军事科研团队,是建成世界一流军队的题中应有之义。加强新时代军事科研团队建设,充分发挥团队在科研创新中的集聚作用和平台优势,就能够提高科研团队对强军兴军的贡献率。建设新时代军事科研团队是一项复杂系统工程,必须把握正确方向,按照体系思维、系统观点、融合理念全面协调、统筹推进。
坚持团队创新的科研规律。近现代科学体系日趋复杂,科技前沿的重大突破和重大创新成果,大多是学科交叉、领域融合和优势汇聚的结果,优秀科研团队在重大原创性科研成果中的贡献度越来越高。特别是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革命、军事革命加速推进,科学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广泛应用引起了战争形态和作战方式的深刻变化,多域融合与跨域攻防等新型作战概念方兴未艾,应遵循大科学时代的科研规律,通过科研团队推动多学科有机耦合、多专业有效联合、多领域有力融合,实现矩阵协同、生成化学反应,积极培育新质能力的增长点、重大创新领域的突破点、新兴融合领域的发展点。
坚持科研为战的鲜明导向。深入贯彻新时代军事战略方针,着眼我军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融合发展实际,把握新时代军队建设发展的重点,破解备战打仗的痛点,打造前沿性军事科技创新的亮点,寻求未来制胜强敌对手的突破点,立起战斗力这个唯一的根本的标准,确保军事科研团队建设有力支撑决策、有效服务部队、有招制衡对手,不断提高团队建设对战斗力增长的贡献率。
坚持体系建设的科学思路。军事科研团队建设是大国战略博弈与制衡的重要支撑,必须着眼团队科研能力生成模式转变,设计梯次完备、有序的人才层次体系,路径完备、循环流动的培养流程体系,长远发展、持续优化的制度机制体系。通过体系化设计、工程化推进、标准化落实,切实推动团队形态由知识密集向智慧聚集转型,协作模式由技能主导向智能驱动转轨,构建新时代军事科研团队建设体系。
坚持融合创新的特色理念。积极把握科研团队成员网络化联接、结构去中心化分布、能力迭代性进化、知识群体性共享的特点,在团队建设中坚持跨域融合、梯次整合、聚优组合,推动合心合力合作、融才融智融创。坚持理技融合、研用结合,完善项目成果人才一体化科研组织模式,通过团队攻克难关、创造成果、催生人才,提升成果转化率。
坚持灵活多能的结构模块。立足新时代军队体制编制和科研组织模式,着眼模块搭建与融合组建相结合、机动灵活与持久发展相协调、松散耦合与集中统合相适应,积极探索新时代军事科研团队的组织结构。探索组织专项战略型科研团队、专业创新型科研团队、专题突破型科研团队等不同层级、不同职能的科研创新团队,充分体现战略科学家、领军专家的龙头带动地位,有效发挥不同领域科研人才的作用,通过点位突破带动整体跃升,将个体优势转化为整体优势。
坚持相互成就的学术氛围。强化团队共同学习,大力营造追求卓越的氛围,实现显性知识的高度共享和隐性知识的深度开发。赋予科研团队更大的技术路线决策权,为科研人员参与学术活动提供政策支持、经费扶持、纪律支持。探索实施学术休假制度,利用学术假期融入合作单位从事课题研究,进入院校培训学习,深入部队调研体验,确保充电换血、眼界开阔、思维超前。
坚持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科学设置团队和人才评价要素,建立差异化评价标准,实行代表性成果评价,提高评价的针对性和精准性。整合规范考评项目,推动结果共享共用,避免多头、频繁、重复评价人才。科学设置评价周期,减少过程管理,弱化对科研过程和累积的考量,突出创新导向、结果导向和实绩导向。注重个人评价和团队评价相结合,尊重认可团队所有参与者的实际贡献。建立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责任分担机制,建立自由探索和颠覆性创新活动免责机制,聚焦备战打仗突出创新贡献,多措并举健全合理的团队激励奖励机制,充分调动团队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