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世界足坛刮起了一股“少帅风”,尤其是有自家俱乐部背景的球员更受热捧,比如:曼联的索尔斯克亚、切尔西的兰帕德、阿森纳的阿尔特塔、尤文图斯的皮尔洛、皇马的齐达内等。作为曾经的功勋球员,执教俱乐部自然有着先天的优势,但能否取得成功却并不好说。
索尔斯克亚和曼联在度过开始的蜜月期之后,如今开始陷入到这样的尴尬中——成绩不佳、场面难看。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整整5年前,欧冠小组赛末轮。曼联排名小组次席做客德甲狼堡,结果2比3告负,转战欧联。本赛季欧冠小组赛末轮,曼联排名小组次席做客德甲莱比锡红牛,2比3告负,再次转战欧联。区别是,5年前,范加尔带队,曼联客场须取胜方能不看人脸色。万一打平,则另一场也要打平,或埃因霍温主场不敌莫斯科中央陆军。这次索尔斯克亚只需客场求和,就能挤掉对手晋级淘汰赛。5年前欧冠出局,被丑陋场面折磨得死去活来的曼联球迷按捺不住倒戈,要求换帅。眼下呢?
尽管内心十分痛苦,但曼联大部分球迷还是忍住了,没有喊出那两个字。喊不出口,因为感情还在。尽管欧冠出局打击很大,但好歹球队这两年场面还过得去,再加上索尔斯克亚对俱乐部一直忠心耿耿。
当然,也有不少曼联球迷死心了:咱们到此为止吧,别再互相折磨了。这话过分吗?不过分。范加尔的催眠是折磨,索尔斯克亚的能力有限也是折磨。索尔斯克亚不是第一次输掉关键战,也绝不会是最后一次。这才是让曼联球迷心凉的最大原因。
客场2比3输给莱比锡红牛,无论是大局着眼,还是追究细节,都反映一个让曼联球迷无法回避、也无可奈何的事实:索尔斯克亚能力有限,运气也不太好。不是说索尔斯克亚完全没有能力。刚接班的时候客场淘汰巴黎圣日耳曼,上赛季三杀曼城和切尔西,大家都看到他带来的改变。但在最需要胜利的关键之战时,比如足总杯和欧联杯半决赛,比如欧冠小组生死战,索尔斯克亚的排兵布阵、临场指挥、更衣室控制等方面的不足都显露无遗。
后防不稳酿惨剧。在英超开场就丢球,似乎已成了曼联的一种模式,却一直未能触动索尔斯克亚狠抓防守。将这个陋习带到欧冠,结果就连伊斯坦布尔也奈何不了,更别说莱比锡红牛和巴黎圣日耳曼。开场不到两分钟,曼联就被对手抓住球队后防“打瞌睡”,用一记贴地劲射破网。曼联众将还未从失球中苏醒过来,又被打穿了。不到15分钟就丢了2球,曼联球员才如梦初醒。可惜,为时已晚。
赛前备战存漏洞。10月15日,英超联赛主场对阵热刺1比6告负,曼联也是这般兵败如山倒,半场已经丢了4球。两次落后3球,索尔斯克亚做了什么?啥都没有。曼联球迷除了不解,更多的是绝望。欧冠小组赛最后两场硬仗,曼联只求1分便能晋级。两次,曼联的防守都像纸糊的一般,一打就穿。说明什么?索尔斯克亚的首选方案不起作用,备战形同虚设。
两次,曼联都输在常识。何谓常识?开场前20分钟稳住阵脚,不丢球方为上策。抢开局是很多顶级球队的惯用策略,因为前20分钟发挥的好坏,往往会决定胜负的走向。不管是什么阵型,也不管是三后卫还是四后卫,都必须在中前场就给对手足够的压力,遏制住对方攻势。曼联的两个失球,莱比锡红牛中场都在毫无压力之下,轻松将球送到致命的区域。吃了这么多次亏,索尔斯克亚却一点也不长记性。光是这一点,球迷就不敢对他有太多的期待。
排兵布阵待商榷。赛程紧张,需要轮换,但在关键之战必须要排出最强战斗力。为什么一直迷信德赫亚、卢克·肖、博格巴、林德勒夫等人?为什么轻易放弃了卢卡库、斯莫林?为什么延长了伊哈洛的租借合同,却又不给他出场的机会?索尔斯克亚的很多做法,消耗了球迷的热情,也瓦解了大家的信心。
临场指挥缺创意。临场应变最能体现执教能力。换人慢,乱换人,一直是索尔斯克亚的致命伤。主场惨败热刺,浓缩了他的所有缺陷。这场对阵莱比锡红牛,场上形势急转直下,索尔斯克亚同样没有预案。换人不仅姗姗来迟,也未能对症下药;下半场用范德贝克换下特莱斯,并未能改变后防不稳的顽疾。
管理团队没手腕。职业教练带队,业务能力是其一,更重要的是怎么管理队伍,如何处理人际,让团队更具凝聚力。索尔斯克亚有太多让人不解的决定和安排。究竟是他对博格巴等人的能力坚信不疑,还是他投鼠忌器,不敢处理大牌球员?为何在博格巴和经纪人三番五次在大战前夕表明要走人,破坏更衣室团结,还给他首发机会。如果博格巴表现上佳,让他首发也无可厚非,关键是他在场上并没有让人信服的表现。
在球员时代,索尔斯克亚一直是球队在绝境中实现逆袭的奇兵。当他以“救火教练”的身份重返俱乐部后,似乎也注定了他只能是超级替补的角色,难以承担起带领曼联走向复兴的重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