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有一种人让人肃然起敬,总有一种力量让人热血沸腾。走出话剧《深海》演出的剧场,迎面是北京刺骨的寒风,但相信很多观众和我一样,思绪还停留在剧中那直击心灵的情境,内心涌动的是阵阵暖流。
这部话剧以“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为故事原型,生动呈现了黄旭华隐姓埋名30年、为我国核潜艇研制作出重大贡献的奋斗人生与心路历程。
影响作品艺术品质的关键,在于精神内核的艺术化呈现。说实话,在舞台上塑造黄旭华这样的英雄形象,并不容易。最直接的困难在于,黄旭华所从事的核潜艇研制是一项高度保密的事业,艺术家很难深入到主人公的真实生活。然而,或许正是这一困难,成就了话剧《深海》最大的亮点。作品超越了对主人公生平事迹的线性讲述,进而在开掘主人公内心世界与情感经历上做足了文章。剧中,黄旭华即将随核潜艇深潜300米极限深度。离家之前,他本想对妻子隐瞒,但又被妻子动情诘问,最终妻子理解了黄旭华,“生命从遇见你的那一天起,就已跟你连在一起”。黄旭华与30年没见的母亲终于相聚。他拿出母亲当年送给自己的银梳子,想给母亲梳头,最后遵从母亲的要求,黄旭华像孩子一样依偎在母亲身旁,白发苍苍的老母亲用银梳子轻轻梳理着儿子的白发。还有,青年黄旭华看到牺牲的地下党战友布满弹孔的遗体后,觉得“我身上有了他们的灵魂、他们的生命”“把中国的核潜艇早一天造出来,我才能对我的入党领路人、对那些逝去的共产党人有个交代”。这些细节,都刻画出主人公在不同情境下的种种矛盾、纠结甚至痛楚的真实情感,以及伴随核潜艇研制重要节点时的内心冲突、挣扎、升华。他是那样真诚朴实,也是那样崇高伟大。作品由此立起了一位有血有肉的英雄形象,让受众一次次触碰到他的灵魂深处,也对“深海”意象有了更加深切的体味。
从艺术创作角度看,这是一部典型的英雄叙事作品。其创作理念、方式及展现出来的艺术感染力,让我们从一个侧面感受到英雄叙事文艺创作在当下的面貌及在未来的诸多可能。
中华民族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民族。英雄叙事也始终是当代文艺创作的主旋律。新中国成立以来,如果说波澜壮阔的革命战争历史及其涌现的英雄方阵,曾经很大程度上成就了英雄叙事文艺创作的辉煌,那么今天的英雄叙事文艺创作则被赋予了较以往更多的历史积淀。半个多世纪以来,伴随国家飞速发展、社会面貌发生巨大变化所造就的时代底蕴,为今天的英雄叙事文艺创作,提供了更多选择。《深海》的主人公黄旭华及其背后的核潜艇事业就非常典型。作为共和国第一代核潜艇的总设计师,其人生经历与我国核潜艇研制和跨越式发展的数十年非凡历程紧密相连。由于工作性质特殊,如果不是前些年他的事迹逐步“曝光”,连亲友对他都不甚了解。《深海》给人们提供了一个窗口,让今天的人们通过黄旭华的艺术形象,近距离感知到那一代优秀知识分子的理想追求与人生命运,也更理解了一段可歌可泣的历史。无数这样的历史叠加起来,才成就了今天的中国。
回看近些年来进入人们视野的英雄人物,比如罗阳、张富清、王继才、张超、林俊德等,他们来自不同战线、奋斗在不同领域,但都生动诠释着以爱国主义、英雄主义为鲜明标志的民族精神。他们极具个性化的人生故事与共通的精神价值,毫无疑问为当下英雄叙事文艺创作提供了更具时代感、更具生活维度的元素。但是,如何讲好他们的故事、展现他们的精神,就是作家艺术家必须承担的使命。
可以看到,近些年来,一大批文艺工作者在如何增强英雄叙事文艺创作的艺术品质、如何更好地适应时代语境等问题上,进行了很多积极的探索。无论是文学、影视还是舞台艺术等领域,尊重艺术创作规律,汲取传统经验,谋求艺术创新,以更高艺术品质传播英雄文化,正成为越来越多的艺术家的共识。这是非常可喜的现象。但也应该看到,当下英雄叙事文艺创作的脚步,事实上依然跟不上现实生活的馈赠。
以军事领域为例。军事领域向来是英雄叙事文艺创作的重镇。特别是近些年来,在执行重大演训、抢险救灾、维和等军事任务中,涌现出大量先进人物;伴随新质作战力量建设,陆上猛虎、水下尖兵、空中骄子、航天英雄、导弹专家等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更多出现在人们视野;伴随国防和军队改革,一大批瞄准未来作战、矢志打赢的强军先锋人物奋战在战斗力建设一线……这些人物都是时代的英雄。他们的理想追求、矛盾困惑、坚定执着、勇敢无畏等,既反映出这一代军人的心路历程,又折射出人民军队特有的精神基因和在强军征程上的壮丽图景。他们的故事,是强军故事的一部分,也理应是当代英雄叙事文艺创作应该浓墨重彩书写的题材。但从总体上看,与此相关的文艺作品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与现实生活比起来,还是相对滞后。这里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一条我们应该认识到,繁荣军事题材文艺创作,并不仅是军旅作家艺术家的事情,也不能仅依靠军旅作家艺术家的力量。今天的文艺创作,很多时候只有汇聚多方力量,获得多方支持,才能成就受众认可的作品。就像话剧《深海》,其创作团队既有军旅作家、艺术家,更有很多来自地方的文艺工作者。大家的共同努力,才使得这部作品既在“军味”上不失纯正,在艺术表演上又有了更多的选择空间。这样的创作模式,相信在未来将获得更多支持。整合力量出精品,或许是推动军事题材英雄叙事作品走向更加繁荣的重要路径。
与此同时,英雄叙事文艺作品承载着英雄文化,而英雄文化彰显的是社会整体的文化风骨。曾几何时,受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特别是在快餐文化、商业文化、娱乐文化等文化形态的推波助澜之下,消解英雄观念和重构英雄人物的现象一度在文艺创作中屡见不鲜,甚至出现了一些丑化英雄、矮化英雄的作品。这些乱象在挑战受众心理底线的同时,也使得受众对高品质英雄叙事作品的期待不断累积,并演变为一种更为普遍的文化心理。在《深海》的演出过程中,“我叫黄旭华,旭日东升,荣耀中华”“我的一生属于核潜艇,属于祖国,我无怨无悔”……这些台词之所以一次次获得观众热烈掌声,就是因为主人公这些心声与受众实现了共鸣。在这样的共鸣中,人们受到了激励鼓舞,内心对崇高信仰和伟大精神获得了进一步确认和抵近。我们民族精神中坚持真理、追求进步、崇尚英雄、坚贞爱国等多种因子,在这种碰撞交流间被有力张扬起来。正如《深海》编剧周振天所言,“话剧艺术还是要回归原本的初心,还是应紧紧盯住人民关注的时代话题,保持开掘生活的敏感,提升剧作哲思的锐度,用‘同频共情’的真实叙事,给人们以精神启迪和情感抚慰,这也是话剧艺术存在的价值和理由”。从这个意义上说,像《深海》这样的英雄叙事作品,虽然影响的范围依然有限,但在悄无声息中已经参与了对时代文化生态的积极建构。它们活跃在中国当代文化的多元版图上,不断沁入各个生活空间,让多元化的文化体格有了更加坚挺的筋骨,让更多人从心底里增强了民族自信,激起攻坚克难、勠力前行的蓬勃朝气和英雄胆识。而这,恰是时代对文艺创作的深切呼唤,恰是文艺作品承担文化使命的生动注脚。
英雄是文艺创作的永恒主题。千百年来,从中国先秦时代和古希腊的英雄神话,到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英雄题材作品,再到半个多世纪以来那些让人印象深刻的英雄题材作品,英雄叙事文艺作品都曾是一个民族对人类文明作出贡献、产生深远影响的重要标志和载体。在中华文化影响力不断增强的今天,我们的英雄叙事文艺创作必然要承担起让更多人了解中国故事、理解中国精神的文化使命,努力为人类精神家园奉献更多直击心灵、点燃生命激情、立起崇高价值、富有文化感召力的优秀作品。
文中图片为话剧《深海》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