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文化生活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句奇·语壮·气豪


■蔡静平

在盛唐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陶冶下,诗人岑参怀抱着“功名祇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的信念,曾两度出塞,任职军中,往来鞍马烽尘间十余载。其间,他沿着丝绸之路,度陇头,穿河西,出阳关,过流沙,足迹几乎遍达天山南北。面对塞外迥异的自然景观、文化艺术和生活习俗,兼之多年的鞍马征戍体验,岑参为我们留下了大量雄奇瑰丽的边塞诗篇。他的创作实践也为唐诗扩大了题材范围,增添了灿烂的光辉。其边塞诗意境独特,风格浪漫,色彩鲜明,无论在思想性或艺术性方面都有很多值得后人汲取的东西。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是一首七言古诗,是岑参为安西节度使封常清西征而创作的送行诗。诗一开篇就起笔不凡。诗人先是想象封常清大军行进在轮台以北的浩瀚荒原之上,无边的沙漠一直延展到天际。突然之间,朔风呼号,飞沙走石,天昏地暗。接着交代大军西征的缘由:敌人大举侵扰,兵强马壮,来势凶猛。“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军情紧急,故而封常清星夜就率部征讨。他们斗风傲雪,军容严整。诗中用比喻、夸张的手法,极力渲染边塞环境的酷寒,高度颂扬唐军官兵舍身卫国、一往无前的伟大精神,特别是作为主帅的封常清,重任在肩,夜不脱甲,以身作则。

为了进一步衬托士卒们大无畏的英雄气概,诗人勾画出一幅塞外极寒图:“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战马在风雪中疾驰,汗气蒸腾,雪花飘落马身,很快又被汗水融化;而刚刚化成的水,又立刻在马毛上冻结成冰。“幕中草檄砚水凝”,在帐中草拟讨敌檄文,砚池中刚磨好的墨汁马上就冻结成了冰块。诗人巧妙地抓住了这些细节,笔墨酣畅地表现出将士们不畏艰苦、勇猛赴敌的战斗精神和出战必胜的坚定信念。这样的军队必然无人能敌,这就引出了最后三句“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与诗题中的“奉送”相照应,画龙点睛。尤其末尾一句,出言轻松豪迈,似乎已经稳操胜券。征师未还,他就已经等候在车师西门,准备迎接大军凯旋了。

岑参抓住边塞寒冬的独特风貌,用精准的语言,随物赋形、细致入微地叙写,使这首诗无论是韵律节奏,还是意境、风格、气势,都给人一种句奇语壮气豪的感觉。诗中的“平沙莽莽黄入天”,以“莽莽”状写野旷天低、瀚海无垠的气势,辽阔雄浑,历历在目,形神兼备。还有“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中“吼”“斗”“走”,以及“风头如刀面如割”的“刀”与“割”,“马毛带雪汗气蒸”的“蒸”,“幕中草檄砚水凝”的“凝”等字的运用,产生了自然新奇之妙,呈现出奇绝壮丽的边塞景象。诗人是靠着对生活细节的细致把握和对语言艺术的高超驾驭,在自然生动之中写出了奇景奇境奇趣。如果没有亲身经历与感受,是无法达到这样的艺术境界的。

这首诗写得有声有色,动态感和画面感极强。我们仿佛听见了战马奔驰的声声蹄音,还有夜风的咆哮,斗大的碎石随风乱滚发出的巨响,以及士卒列队行进中戈矛与佩剑有节奏的碰撞声;看见了漫漫的黄沙、枯黄的边草、金黄的铠甲,还有皑皑的雪原、黑色的狼烟、阴霾的飞尘,诗人使这些声响和颜色融汇诗中,形成响亮生动的音调和五彩缤纷的画面。在诗歌韵律上,这首诗三句一转韵,句句押韵,节奏急促有力,音韵铿锵。全诗想象丰富,雄健奔放,豪迈深情,独特的结构形式和题材内容在这首诗中得到了和谐统一,使其成为边塞诗史上的不朽名篇。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