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生活周刊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北方人家


■周 芳

我家居住的小城在江淮腹地,三餐以大米为主,但父母总是三天两头地包饺子、做包子、擀面条。亲戚来我家,看着餐桌上的面食,笑称我们是北方人家。对于家里吃面食的习惯,还得从父亲来到部队说起。

父亲是在1958年冬季入伍参军的。那个时期,贫苦人家吃不饱、穿不暖是常态。父亲初到部队,虽然军事训练很苦,但平均每个月能吃上两三顿饺子。这在部队既是改善伙食,也算是慰藉战士们的肠胃。我曾傻问过,你们那么多战士吃饺子,炊事班那几个人得包多久啊!父亲笑了,怎么会呢?我们是各班做各班的。

原来,部队里每次吃饺子,炊事班会提前将饺子馅拌好,然后通知各班来人领取饺子馅和面粉。这时候,各班会拿大小两个铝盆,小的装馅,大的装面粉。在平时吃饭的餐厅里,各班自动围坐一圈,有说有笑地忙起来。和面、擀皮、煮饺子这样的技术活,基本都是班里的北方战士做。父亲说,平时,训练听班长的,但包饺子这件事,班长却要听北方战士指挥。在战士心中,能为班里做点事,那是非常有成就感的。几个刚入伍的北方战士,每次包饺子,脸上可有光了。而那些南方战士,手拿软乎乎的饺子皮,像张飞绣花似的,常常不知所措,最终摆在桌上的饺子会有各种稀奇古怪的样式。而且,很多饺子一入锅,便纷纷张口,成了乱糊糊。

在部队,凡事都讲究个“快”字,整理床铺要快,出操要快,连做饭也要快。为了鼓励大家动手参与,临时编排到各班的连长、指导员,对各班包的饺子进行评比,做得好的、速度快的,当场表扬。“在一百多人的大饭堂里,包饺子的场面可热闹了,每个班都暗自较劲,跟训练场上比武似的。”说到这里,父亲总是“啧啧”感慨,显出悠然回忆的神情。

父亲来自南方农村,在家常常连米饭都吃不上,更没见过饺子。父亲包饺子时,虽然不会花样,但至少能捏紧饺子皮。每次看到北方战士手如飞燕般地擀饺子皮,父亲非常羡慕。可每次包饺子,大家都在急吼吼地等饺子下锅,哪有给生手练习擀皮的机会。父亲有心,在休息期间特意觅到一小截匀称的小木棍,就着树下的落叶打着圈练习擀皮。一张张树叶,一次次擀皮,父亲的双手也从笨拙变得熟练,他迫切地想试试自己的手艺。又一次包饺子时,父亲主动申请擀饺子皮。几个北方战士并不相信父亲会擀皮,连班长也是抱着看热闹的心态说,“那你就试试吧,不行就马上换人,别耽误大家吃饺子”。没承想,父亲一“擀”成功,而且越擀越好,那几个北方战士直竖大拇指。那一次,父亲得到班长的表扬,刚好来到班里的指导员也对父亲的主动好学点头称赞。

后来,母亲带我随军。那时的部队家属区是开放式的一排排平房。每到吃饭,大人小孩都端着碗,坐在廊檐下,吃着聊着。隔壁李叔叔家是山东泰安人,他们碗里不是面条就是饺子,我看着眼馋。母亲看出我的心思,也想学着做,可又不好意思张口问。父亲知道后,当即表示:“简单!我来教!”那段时间,父亲有空就拿出面粉,指导母亲学习擀面皮、包饺子,而我则拿些边角小料,像模像样地在旁边揉捏着。慢慢的,面皮在母亲手下飞旋,我们家的三餐,面食的花样也越来越多了。

在部队里,年底都有聚餐,随军的阿姨们会提前到炊事班帮忙。主食里,饺子、包子、烙饼、面条等非常丰富,母亲有心学,阿姨们也热心教。等父亲转业时,我们又回到南方,而此时母亲早已是个面食行家了。我家饮食的变化,交融着部队这个大家庭的温暖,吃面食的习惯也延续在我们以后的生活中了。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