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长征副刊 PDF版下载

解放军报客户端

兵在掌上阅 亮剑弹指间

同仇敌忾的战歌


■张晓明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诗经》中的这首诗,翻译成白话文就是: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战袍。君王发兵去作战,修整我那戈与矛,与你共同对敌!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内衣。君王发兵去作战,修整我那矛与戟,与你一起出发!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战裙。君王发兵去作战,修整甲胄与兵器,与你一起前进!

秦国地处陕甘一带,经常受到外族侵犯,百姓也深受其害。这首诗反映了古代人民参加正义的卫国战争的思想感情。为了抗击共同的敌人,团结一致,并肩战斗,表现出同仇敌忾、同生共死的战斗友谊。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世世代代华夏儿女一直在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对祖国、对民族的热爱。《诗经》中的这首《秦风·无衣》表现出军人身上特有的忠诚与坚定、血性与豪迈、深情与友爱,千百年来一直为读者所称颂,成为战争诗中的经典之作。

全诗共三章。每章前两句,均以“岂曰无衣”设问。所谓“无衣”,是指当时战争条件艰苦,军需物资无法齐备。但是,这些困难又算得了什么呢?我愿与你“同袍”“同泽”“同裳”!随着衣物的递进,战友之间那种情同手足的深情厚谊也在不断绵延、生长。

每章的第四句,“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字字句句都洋溢着慷慨赴敌、舍我其谁的战斗豪情。有学者认为,这一时期主要实行“兵农合一”的民军制,百姓平时务农,战时为兵。所以当君王发兵命令一下,战士们便赶紧整修武器、磨兵砺刃,整装待发,无半点畏难惧战情绪。掩卷遐思,渴望上战场保家卫国、杀敌建功的战士们摩拳擦掌、积极备战、一呼百应的沸腾场面,如在眼前。

每章的最后一句,“与子同仇”“与子偕作”“与子偕行”,则表达与战友一道从军、团结一心、誓死保卫疆土的豪迈之情。“师克在和,不在众。”兵临城下之际,热血男儿集合在军旗下,相约团结友爱、协同作战、慷慨赴敌,这是对“师克在和”最生动的诠释,有兵如此,何敌不克!

全诗回环反复,格调慷慨激昂、健朗乐观。品读这首诗,如同进行了一次神圣的精神洗礼。它既是一首勇士的壮歌,又是一首战友情的颂歌,更是一首血性军魂的赞歌。千百年来,诗中火一般燃烧着的战斗激情,“与子同袍”的战友深情,誓死捍卫疆土的家国情怀,至今仍如奔流不息的江河感染着读者。对于新时代革命军人来说,要不断地从诗词等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转化为战斗激情,凝聚成血性胆魄。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