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故乡,总让人怦然心动,不由联想到那些熟悉的风景:一片庄稼、一条小河、一座老宅、一缕炊烟……
近日,读张同道主编的纪录片脚本《文学的故乡访谈录》(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不仅让我们领略了6位茅盾文学奖获得者现实故乡的风景,还让我们看到了莫言、贾平凹、刘震云、阿来、迟子建、毕飞宇分别在作品中塑造的“高密东北乡”“商州乡村”“延津世界”“嘉绒藏区”“冰雪北国”“苏北水乡”,这既是文学的故乡,也是精神和美学的故乡。沉浸在这样优美怡人的风景中,让人流连忘返。
高密东北乡因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而声名远播。那片生养他的土地如今种上了大片的红高粱,不但成为风景旅游区,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而且“高密东北乡”也成为一种文化现象。莫言在这里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代,他21岁才离开农村,儿时的经历为他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创作素材。他写出了《透明的红萝卜》《红高粱》等优秀作品。莫言在小说中写的高密东北乡是文学的虚构,是他把现实的故乡转化为了文学的故乡,就此成为他创作的一道母题。
以秦岭为背景进行创作的贾平凹和莫言有着相似的经历,年幼时缺衣少食,受苦挨饿。家庭的原因和命运的安排,让他最终走上了文学创作道路。即便这样,他的写作道路也并非一帆风顺,投出去的稿件源源不断地被退回来,他就把这些退稿信贴到墙上来激励自己。他意识到,他最熟悉、最难割舍的就是故乡。于是,他调整写作方向,以秦岭为背景进行创作并发表了《商州初录》,当时获得了文学界的好评。后来,贾平凹又写出了《秦腔》《古炉》等很有影响的作品,将他的商州乡村拓展到更广阔的文学空间。
出生在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漠河市北极村的女作家迟子建,以她的故乡为创作背景,用她深情的文字为广大读者构筑起了一道亮丽的文学风景——冰雪北国。如《逝川》中对渔民捕鱼生活场景的逼真描写,以及她在小说中刻画的吉喜、接生婆等人物形象,皆源于她对故乡的熟悉。生活的积淀让她厚积薄发,《额尔古纳河右岸》呈现出浓郁的地域特色,给我们带来不一样的故乡风景。
此外,像刘震云、阿来、毕飞宇,他们虽然来自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生活体验和人生际遇,但他们的成长无不打上了自己故乡的烙印。而在文学创作上,他们都能从各自的故乡出发,在自己的精神王国里书写他们心中的故乡,从而为文学创造了陌生而独特的风景。
通过阅读《文学的故乡访谈录》,我们不难发现,作家的成长和他们的故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就像庄稼和土地之间的关系不可分割。他们也像马尔克斯写马贡多镇那样,在自己故乡的基础上成功地塑造出各自的文学故乡。这也启示中国作家,在文学创作上,要把根深扎在故乡的泥土里,只有贴着土地才能听到庄稼拔节的声音,只有贴近生活、贴近人民、贴近时代,才能写好中国故事,为世界文学百花园增添一道道具有中国特色的故乡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