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美援朝战场上,我军各级指挥员屡屡率部克服困难、赢得胜利,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普遍具备良好的应变能力。在云山战役中,当察觉敌人有后撤迹象时,第39军军长吴信泉、政委徐斌洲当机立断,下令提前发起总攻,打了敌人一个措手不及;在新兴里,志愿军第239团4连与敌意外遭遇,在指导员英勇牺牲的情况下,连长李昌言临危不惧,指挥部队采用“三角战术”,一举端掉了美军“北极熊团”指挥所。
“善为将者,必因机以立胜也”。战争与其他事物相比较,具有较大的偶然性和不确定性,置身其中的指挥员,唯有敏锐捕捉其变化、快速作出有效调整,方能胜敌于“兵无常势”中。陈赓大将曾深有感触地说:“再好的作战方案,战斗一打响,作废一半,另一半随机应变产生。”今天,面对愈发复杂的战场环境,愈发残酷的战争考验,指挥员愈发需要通过总结复盘、学习提高,持续增强应变力,方能带领部队扬长避短、趋利避害,不断将战机化为胜机。
增强应变力,首先应善于学习,做到准确识变。军事家约米尼说:“要想当一个好的参谋长,他对于战争艺术中的每一种学问,都必须有深切的了解。”这是因为,在战场上“有上千种精神和物质因素在里面起到不同程度的作用”。作为指挥员,只有既懂技术又懂战术,既知己又知彼,方能在较短时间内、海量信息中,把握关键一招制敌。在葛岘岭阻击战中,志愿军第337团1营1连尖刀2排创造了歼敌215人且无一人伤亡的经典战例。此战的胜利归功于排长郭忠田作出的两个决定:一是仔细审视周边地形后,将阻击阵地改设在靠近公路的小山包上,并在主峰构筑假阵地;二是放过敌人的坦克,阻击敌人的步兵。作出这两个决定,一方面是因为指挥员胆大心细、敢于担当,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其巧妙运用军事地形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知识。作为指挥员,应善用先进的作战理论武装头脑,从经典战例中汲取经验教训,深入钻研作战条令和教材、军兵种知识,增强对战机把握的敏锐性、预见性,在军事实践中洞若观火,及时作出正确决策。
其次是勤于养成,做到处变不惊。指挥员肩上有千钧重担,背后有千军万马,其精神状态、言行举止,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一支部队的信心和士气。指挥员勇敢,部队就不会退缩;指挥员沉着,部队就不会慌乱。反之,指挥员畏缩不前、贪生怕死,部队的战斗力就会大打折扣。在上甘岭战役中,排长孙占元双腿被炮弹炸断,仍不下火线。面对身边战友的劝说,他坚定地说,“我是共产党员,是指挥员,不完成党交给我的任务,决不离开自己的岗位”,继续以顽强意志来回爬行指挥,直至拉响最后一颗手雷,与敌人同归于尽。作为指挥员,应常以革命先辈英雄事迹为镜照照自己,到复杂环境、危险处境、急难困境中去磨练自己,努力培养沉着冷静、英勇顽强的胆识魄力,使自己在接受血与火、生与死的实战考验时,能够临危不乱、处变不惊。
最后还要勇于创新,做到应变得法。习主席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大会上强调,“勇于创新者进,善于创造者胜”。抗美援朝战场上,志愿军将士始终坚持“你打你的,我打我的”,面对“绞杀战”,创造了“分段倒运”“游击车站”等办法,建起了一条“打不断、炸不烂的钢铁运输线”;面对敌人的飞机大炮,采取“以坑道为骨干的坚固阵地防御战”,让上甘岭成为了敌人的“伤心岭”;面对敌人的“磁性战术”,采用“零敲牛皮糖”等战法,很快扭转了战局……志愿军指挥员以一个个战术战法上的创新创造,一次次书写了以小搏大、以弱胜强的战争奇迹。这启示我们,合乎战争制胜机理、富有创新精神的指挥艺术,可以获得的战场优势远比现有武器装备或技术所提供的优势更大。作为指挥员,当永葆思想上的勤奋,勤于在实践中变革,敢于做前人没做过的事,走前人没走过的路,锐意开拓进取,用新技术、新理论、新方法引领军事创新,以思想认识的新飞跃书写克敌制胜的新篇章。